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世博会城市足迹馆 语言的舞蹈 再见,大人物 母亲给了我什么? 思南路上的蓄须梅郎 意足不求颜色似
第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19-12-15

母亲给了我什么?

韦 然

生命,母亲给了我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他呢?还有什么?

当我尚为幼儿的时候,即因家庭变故离开了母亲上官云珠。接踵而来的一场旷世浩劫,使得母亲过早离世,那一年她才48岁,而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

在与母亲共世的短短十几年中,她在上海,我在北京,能共聚的日子并不多,只有期末考试以后南下上海度假,或是她到北京拍戏把我接到招待所同住,才能享受一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团圆的时间实在少之又少。

更多无法见面的时候,偶尔能收到她去国外出访带回的一件透明塑料雨衣、一个可以伸缩的旅行水杯,或是到海防前线慰问时,战士们送的漂亮的玳瑁螺……我年少时体弱多病,母亲会托人带来那时稀缺的药品四环素。记得最慷慨的一次,是我小学五年级时,她到北京开会。在北大读书的表兄到宾馆看望她,随后要去王府井新华书店购买学习资料,她居然拿出10元钱交给我,让表兄带我一起去,允许我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书!

所有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对于正常家庭中的母子而言,大概算不得什么。但是在我,却是年近古稀都挥之不去的怀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的电影院里突然挂出22位电影演员的照片,母亲也在其中。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似乎对我没有什么影响,也没有感觉周围有什么变化。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大家打打闹闹跑过影院前厅,头也不会抬一下。“电影明星”这样的称号,对于混沌的我实在没有任何刺激。不过,这些照片只挂了三年多就被统统摘下,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鲜红的大标语。

对母亲更多的理解,是自己经过摸爬滚打的人生磨难之后,才慢慢读懂了她的生命价值。十年劫波渡尽,家中几乎再也找不到母亲的遗物,只得重新四处搜集零散苟存的相关资料,继而回看她拍过的电影以及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通过追寻母亲的人生脚印,以及她的艺术探索之路,渐渐明白,她的成功,绝不是吹出来的气球,而是拼尽性命刻苦追求才达到的高度。

其实,母亲的艺术生命并不长,首先出道就晚,和与她同年龄段的演员相比,晚了起码十年。上世纪四十年代,她才以一个外乡打工妹的身份初涉影坛,从在舞台银幕上跑龙套开始,到1965年最后一部戏,从业二十余年拍了近30部电影,大多数演配角。虽然扮演配角居多,有的没几场戏,甚至整部片子就几句台词,但是她刻苦,她认真,她下大功夫,所以才有不一样的结果。

作为一个儿子,直接从母亲身上获得的温情实在并不多,但是我仍然能够感受到她对我多方面的关爱。除了关心我的身体之外,她还鼓励我有计划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在我们母子有限的共处期间,以她的言传身教告诉我,如何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如何善待周围的陌路亲朋,如何专注自己的所学所求,如何身体力行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以后,通过认真阅读母亲的人生轨迹,才更加深切地理解了,在她的一颦一笑以及关注的目光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寄托的希望。

母亲不止给了我生命,她还引领这个生命健康地成长,即便是她早已离开这个世界半个世纪的今天。

父亲有独立思想,绝不盲从,不媚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