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吉如
普陀区光复西路1555弄66号,地处苏州河凯旋北路桥北堍东侧约百米处,是一幢中西合璧、外墙为红色的砖木混合建筑,数年前被评为上海市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该建筑得以保留,我在其中起了作用,这是我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事。
我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双亲均为教师。父亲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建筑系,生前为土木工程师,也是上海建筑工程学校1956年创办时第一批教师。可能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对建筑很感兴趣。1983年我从外地调回上海,分配到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总务处做内外勤工作。1997年我校与上海南林师范学校一起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夏天,从“宝山路院区”搬到“南林”院区,即光复西路复兴村180号。复兴村地处中山北路桥东北堍,俗称“盘湾里”,为普陀一处较大的棚户区,紧挨苏州河。我到新院区后,发现院区很小,仅有5幢建筑,其中最南边有一幢十分破旧的二层红砖建筑,坐北朝南,离苏州河约一百二十米。走近一看,发现外墙装饰十分漂亮,尤其是窗户上檐与周围均有曲线水泥装饰,南面正立面更是大度气派,上下两层均有六根砖砌的方形立柱,两柱之间拱形装饰十分洋气。走进南面大门是一客厅,客厅与天井交界处东西各有一扶梯上二楼,再上可直通三楼南部假三层。整栋建筑十分有派头,完全是大户人家的做派。据“南林”老教工说,南边原有花园,园中有假山,山上有小亭。花园外靠苏州河有大门,有门楼。1949年后,花园被铲除,西边变为“中山北路八小”,东面成为内河装卸三区的一部分。
普陀区苏州河北岸除中央造币厂旧址、大夏大学旧址(现华东师范大学文史楼)外,优秀历史建筑非常少。藏身盘湾里的这幢红楼太奇怪了,怎么会躲在棚户区内无人管?校区东北角装卸区工地已卖给大华集团造商品房,而复兴村棚户区户口也已冻结,“南林”所在土地肯定也逃不过被征用的命运。这样好的一幢建筑被拆除了太可惜了。当时报纸与社会开始关注历史建筑保护,多家报纸报道了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事迹。阮教授有一博士生林维航,以他的名义开通了热线电话,请市民们提供线索。眼看着工地建筑一天天逼近,我心中很纠结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这幢房屋被作为校办工厂车间、总务处后勤储物仓库、教工小食堂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顶开始漏雨,地板受潮开始鼓起,部分木柱腐烂开始掉落。除了外墙,到处都是败落的景象,让人心焦。
退休后,我才敢给林维航博士打了第一个电话。林博士要我先提供此房屋的照片,因当时我无相机把事拖了一个阶段。碰巧同济大学建筑系召开座谈会,邀请我们部分热心市民,会中用投影仪放映了部分准备保护建筑的影像。其中浦东洋泾镇的李氏民宅很是眼熟,我和林博士说,我提供线索的房屋就跟洋泾房屋外貌几乎相同,引起同济大学重视。没多久,林博士来电告知:沙老师,你提供的盘湾里的房屋比洋泾的房屋更好,准备向市有关部门上报要求保护,同时请市里有关专家对此屋作进一步考证。
此后,有时外出乘地铁三号线经过盘湾里,我向东张望,发现棚户区旧房渐渐消失,新的高楼一幢幢竖起,那红楼的屋顶依旧存在。我想这房子看来受到保护了。有天我在新民晚报看到薛理勇先生的文章,才知这幢房屋来头不小。此屋为清末民国初期所建房屋,有一百多年历史。主人为浙江海宁有名的丝业巨商——徐凌云。徐先生喜爱昆剧,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的昆曲传习所。因屋前花园假山上有一小亭,雅似兰亭,故雅名“小兰亭”。此屋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成为苏州河畔一大旅游景观。
2010年,我曾专程到盘湾里去了一次。正巧该楼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工人们告诉我,此屋抬高了2米,平移了90余米来到此处。去年年底,我又专程去了一次。现在该屋叫“瑞华樟园”,定位高档饭店与会所。我在地下室走廊里看到墙上挂着许多旧照片和文字,向人们讲述着“小兰亭”的典故。而房屋的外墙几乎和以前一样,非常养眼。周围环境如花园一样,非常美丽。苏州河在二十米开外静静流过,河对岸华东政法大学校区美丽的建筑相对而立,一起向新老市民叙说着上海的今生前世。让我们共同祝愿——上海呀,您将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