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触(小篆)图二蜀(甲文)图三蜀(甲文)图四蜀(甲文)图五伤(甲文)图六褱(金文)
徐梦嘉 文/图
触目伤怀(觸目慯懷):看到某种状况而内心伤悲。小文逐字解析。
触(觸),《说文解字》:“触,抵也。从角,蜀声。”其实触(觸)之蜀表声亦表形义。角,甲文系象形字,是动物头上伸出的尖硬自卫器官形状。金文的“触”无蜀,构形为牛字上顶个角,显然“触”的角指牛角。小篆觸(图一)由角与蜀组出。蜀,甲文(图二)历来被普遍识定是野蚕形状。《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经》:“蜎蜎者蜀。”即蠕动身子爬行的蜀虫。《汉字源流字典》蜀:“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条突出了头部的蚕蠢蠢欲动之形。”
我识定蜀不指蚕。甲文有蚕(蠶),字形就是一条胖胖的蜷曲状蚕宝宝。蜀的如此大眼睛及线形身子与蚕并不契合,其形义当是人瞪眼注视警惕弯扭的蛇(汉字虫、它、也三字同源,都是蛇的本字)。甲文还有两条“虫”的蜀(图三)。有的甲文还加“人”(图四),明确呈现睁大眼睛的人与蛇(虫)的关系;金文承袭甲骨文字形;正体蜀之人写成勹。蜀也是蠋的初文,这些都表明蜀非蚕。还有论据:自古以来气候潮湿丛林遍布,也就多虫蛇的四川省,被先人称为“蜀”地,就是提醒生活在那儿的人们,要处处留神虫蛇的攻击侵害。眼睛注视蛇害怕与之接触的蜀,加角成触(觸)。前面谈到触字的角系牛角,加上蜀的怕接触中的“接触”意,故触(觸)之初义表示两头牛以角碰触牴牾,扞格不入。
目,甲文就是人眼的写真,外轮廓为眼眶,中圆圈为瞳孔。有分别代表左右眼睛的目之甲文,蜀字的目,图二右目,图三左目。小篆以降目有竖横两款,蜀之目(罒)为横款。
伤(傷)的甲文(图五)是箭(矢)射到孩童(子)身上形,指孩童易受外伤。“矢昜”是正体各异写“伤”的先文,这里表示箭伤的“矢”可泛指所有外伤,“昜”是阳(陽旸暘)的本字,甲文构形是温暖的阳光从薄薄云层后射出。矢与昜组合是有道理的,不同历代学界认为昜仅为伤的声部,古人早已知道阳光可以疗伤(阳光中紫外线能杀死部分细菌)。而此人部“傷”还有矢部的(电脑字库无此字),都是“矢昜”的异变;忄(心)部首的慯则指心中忧伤,伤怀归繁我认为用慯相较于傷更准确。简化的正体伤由傷的草书演绎而来,在唐代就已使用了。
怀(懷),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图六)是衣字的上下部分打开,衣襟中包裹个大眼婴儿(省略头与身躯),眼睛下“水”字为潸潸泪珠。形义即母亲将哭泣孩子抱在怀里,给予慰藉关爱。我们每个人都在母亲怀抱中长大,母亲的怀抱最温馨,她是我们儿时的摇篮和港湾。在母亲怀抱里,我们慢慢阅读世界,汲取人生力量。我们每个人更是祖国母亲的儿女,在祖国母亲怀抱里成长。
“褱”移作地名等用字后,怀抱字义由添忄的懷(怀)接棒,强调了懷之呵护行为竭尽心力,遂有和“心”相关的怀念、夙怀、怀柔、情怀、襟怀等等新义。上世纪50年代懷的“褱”被简化作“不”后,满满爱心缕缕情愫的“懷”居然成了否定义的“心不”怀,字形的甜美蕴意全无。还须赘笔的是宋代已经出现简体怀,是懷的俗字,此“怀”有怒、恐惧等古义。故启用怀作懷的简化字,我认为是不智的。
谛视与解析“触目伤怀”四字,我则对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汉字触目而兴怀,情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