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挺
写了本书,记录的是上海90年代中期以前的流行的吃食。许多业已不存,更多业已变味。写作缘由是发现网上转载的各种上海小吃介绍的错误颇多,故利用休假之时完成。其中增益有赖于各位热爱美食的朋友记忆和对网上文献的甄别。小吃三百余种,但更是对生活的回忆。
我是生于70年代的上海人,小心翼翼但认真地生活,怀疑过一些东西,但确信在上海,生活是种重要的存在,而回忆正是这种存在的证明。如今社会食物富足,我们是吃得太多,但未必吃得更好,或者说吃的幸福感未见得更见增长。我同意阿兰杜卡斯的判断,“我们越少挨饿,就越意识不到吃的含义”。还有普罗斯特说的,“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他们依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他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大厦。”
小吃是最直接的城市态度,多样性的上海小吃以极简主义姿态证明了曾经具有的开放性和本地化的能力。如今,上海正在试图创造更丰富的多样性来开启世界,让我们继续好好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