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战疫情  必胜 在南京吃鸭子(外一篇) 七绝四首·乡吟草 掠影 谁说等待不教人懂得爱 “平天下在治其国”(六) 一天一天的日子
第19版:夜光杯 2020-03-02

“平天下在治其国”(六)

白子超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引文是曾子讲治国平天下的最后文字,是对德财关系的再次强调,并重申了孔子的义利观。

曾子首先说,生财有个重要原则,即创造财富的人多而消耗财富的人少,生产得快而用掉得慢(或干的人勤奋而用的人节俭),那么财富就经常充足了。这个所谓“大道”,其实不言而喻。中国人似乎本能地知道日子就要这样过,而且就这样过了几千年。相关的思想观念和历史事实有必须肯定的积极一面,但也有些消极内容,并不是普遍、永久适用。

曾子的思考重点始终不在财上,所以他紧接着就说,仁人用财富“发身”,使自己奋起,发扬自身价值;不仁的人只要自己发财,聚敛财富,甚至不惜损害身体乃至生命。

曾子的具体指向是以君主为首的治国者,所以他又斩钉截铁地说:治国者喜好仁德,民众却不喜好道义,没有这种事;喜好道义而事业办不完办不好,没有这种事;政府仓库的财物实际并不是邦国财物,没有这种事(其意是说君主及官吏仁义,库财就是邦国之财,而非君主私财,也不会有盗财之虞)。

以下,又是曾子一以贯之的议论手法,引用典故说理。孟献子,春秋时期鲁国贤臣,叫仲孙蔑,“献”是死后谥号。其后代孟懿子、孟武伯都是孔子的学生,《论语》有他们“问孝”的记载。

孟献子的话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普通大夫之家不应该关注喂鸡养猪的小利;卿大夫之家不应该养牛养羊谋利;拥有封地、重兵的重臣之家不应该畜养搜刮百姓的家臣——与其有搜刮百姓的家臣,宁可有盗取主人财物的家臣。文中,“畜马乘”,士初为大夫,始得乘四马之车。“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大贵大富之家才可能冬天伐冰,夏天用冰。“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兵车的个别重臣之家,包括较小的诸侯王。

曾子就此议论:孟献子说的意思表明,邦国不以财富为利益追求,要以道义为利益追求。掌控(“长”通“掌”)国家而专心财富经营,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君主重视他们,他们管理国家,天灾人祸就会一起来到。到那时纵然有善人贤臣,也无可奈何了。这就是邦国不以财富为利益追求,而以道义为利益追求的理由。

曾子一再告诫以君主为首的治国者,道义重于财富。这除了源于孔子的教导之外,也有现实原因。曾子生活的春秋末叶,各邦国早已不讲什么道义,而是都在扩张领土,搜刮财富。曾子对现实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不过,曾子在道理上也并未否定财富的作用,他说了“有财此有用”;而且他既然说“仁者以财发身”,那么“仁者以财发国”也就顺理成章了。

编者附言:“大学浅释”专栏到此告一段落了,谢谢读者朋友们的关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