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中的英国国家美术馆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徐明松
日前与从事艺展业的朋友聊天,本来五月的展会,也不知要延宕到何时。一份关于疫情对艺术行业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拍卖行、策展与展览服务以及艺术教育等业态影响的调查显示,疫情导致艺术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艺术展览、艺术教育等公共活动的搁置对艺术行业造成的冲击最为显著。在疫情对艺术机构或个人影响维度诸如销售、生产、运营、财务和人力方面影响甚巨。在受访机构或个人的调研中,认为疫情对上半年收入影响预计同比减少50%以上的人数占到24.1%;预计同比减少30%—50%的人数占到31.1%;两项加总近五成。
眼下疫情延烧到全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报载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等在3月18日齐齐闭馆,安迪·沃霍展和历经数年策划的“提香展”开幕后相继闭展,令人沮丧。相同的遭际皆源于疫情,如何突破困厄再起,也是相同的问题。尽管政府频频出台纾困措施,然而归根结底还得依靠自己。英国艺术评论家的一篇文章,标题《封闭的艺术世界里,自助是关键》,委实提供了一个冷思考的面向。
现在有不少人说“后疫情时代”,其实后疫情时代真正的分水岭并不在于疫情过后的自然节点,而在于我们是否建立一种集体共识:人们能不能对于自我的生活方式、思维惯性和行为模式具有一种问题意识、反拨意识?换言之,思考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一是疫情改变了人们哪些行为;二是疫情改变了哪些心理。
疫情期间,诸多线下行业被按下了暂停键,14亿人口宅家的生活方式得以使在线行业的需求“井喷”,同样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数字产品和在线消费优势凸显。于是各种在线教育、居家办公以及在线直播等服务平台大受欢迎,“云观展”“云阅读”“云直播”层出不穷,也成为疫情期间新的生活与消费方式。我们说5G时代的到来更会加速社会生活的变革,所谓未来已来,不是殷切的期待,而正是现在。疫情既是社会公共健康与安全的危机,又是接续和深化E时代思想与实践的契机和转机。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挨·芬迪说,“这是二战以后,我们首次感受宁静,并停下来审视自己正在做什么,未来需要做什么,什么是这个时代需要解决的,甚至我们是谁。”与其他行业一样,艺术文化行业走出困境,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如何自助是一个启示思考的面向。自助需要内省,统摄而言,启示有三。
首先,提振信心。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不变就是一个参考坐标。经济学统计学里说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就包含了预期指数的构成。某种意义上讲,信心是思想武装,当年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炉边谈话”即是信心喊话、精神赋能。同样信心也是市场动能。文化消费作为柔性消费,在疫情危机背景下,会抑制一定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又会出现释放一定的消费动能。譬如说,人们可能更频繁地选择以休闲娱乐方式缓解经济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催生新的文化需求空间。这就是提振信心的意义。
其次,涵养内功。追求内涵式发展是文化产业改革的思路之一,如何激发活力,强身健体,打造核心竞争力,当然要坐实于新型人才队伍的构成和再造、产品目标定位、营销传播模式等要素与新技术条件下的人文背景相适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譬如品牌Ip化,就是互联网时代产品在功能属性之外追求情感寄托的表征,它反映为一种恒定的文化认同。
其三,创新是不变的母题。对每一个再造和振兴的企业和事业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而言,创新就是内生的动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总会带来创新的契机和转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萧条创新引发的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由电气时代步入电子新时代。当今的产业发展已经呈现跨界甚而无界的的形态。互联网+后的信息渗透、文化互融,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而消弭。譬如3D打印技术以及虚拟影像空间在展览展陈和艺术装置中的运用等等。网络的充分发展,也会催生新的业态,问题导向也必然激发创新意识。
值得一说的是,后疫情时代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艺术乃是我们人生的维他命,恰如里希特所言“艺术是我们存活于世界的必需品,就像面包和爱。”这也是我们努力和坚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