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学做一座山 “白衣战士”凯旋 从春天出发 数数查理大桥的石子 第一次“生离” 杨工 锻炼的回报
第19版:夜光杯 2020-04-08

杨工

陆仲绩

疫情肆虐,许多眼光聚集到生命的“诺亚方舟”——上海疾控中心。

第一次听说这家医院,是杨工在那里打电话时告诉我的。那时候,杨工病了,病得很重,后来住院了,但不让我去看他。问他在什么地方,他逗趣地说,这个地方就像基地,周围没有居民没有公交;这个地方就像宫殿,一流的仪器设备应有尽有;这个地方就像学府,顶尖的学者医师都是行业里的大拿……

杨思政是华东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泰兴路附近的一家中学里。星期天的校园,空荡荡的,长长的回廊里,人们都在找大连理工大学借地方举办的“有限元软件学习班”。他是老师,是顾问,而我是个尚未报上名的学生,想来碰个运气。

当年,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钱令希为了走出一条和工程结合的路子,组织了一支由钟万勰为首的南下小分队,多点开花:在建筑领域,他们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和上海市政设计院的工程项目结合,做了大量夺人眼球的业绩,架桥铺路,建楼筑塔……当时,几乎全国的建筑行业都来上海学习大连软件和经验。确实,软件的杆-膜体系、优化设计、变量处理……都是较为前沿理论研究的成功工程实践。

那时候的软件是纸质的,一圈圈盘着。杨工手上有多种软件的各种版本,真是一个“聚宝盆”。我是“老鼠掉进米缸里”,他是来者不拒,兴味盎然,有问必答,把我这个懵懵懂懂的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交流者来对待。记得那时,上海要建东方明珠,粗略方案设计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初主建筑是以三根“筷子”似的简略分析设计。我们合计着想在一起进行一次“领先一步”的计算分析,因为我这里有一套全国唯一刚引进的成熟商业软件。为了不失参与其中的妙趣,杨工还专门陪我到建筑工地去看了看,果然不凡。我们为此做了些准备,不过这是一个重大标志性建筑,参与的大牌单位很多,我们的方案也就没有声音了。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渐渐地,大连的软件在培养了国内一大批建筑领域的技术骨干后,在这个行业也不再辉煌,而是被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的一些科研院所取代。与杨工在一起谈论过去的往事时,不免有些感慨,但也感到欣喜。感慨的是,为什么NASA可以哺育出曾经称霸行业的MSC,西屋公司可以衍生出如今市值领先的ANSYS……我们也有我们的NASA,也有我们的西屋……为什么就没有产生出如此等量的工业软件可以抗衡?欣喜的是,有许多我们的老朋友都在这场学习和历练中走上了行业的领军位置,同时也有许多软件脱颖而出……个人的力量在市场面前是渺小的,国与民、进与退,都触及到一个以更少投入更多产出、更少资源更多活力、更少干涉更多作为的事实,而真正能够胜出的只有是生态的力量。

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从异军突起到从容应对,有太多波澜起伏的精彩和太多波澜不惊的沉寂。待到疫情平稳消停之日,人们又会回到如何更强盛的主题上。想到杨工,想到那些话题,期待明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