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怀袖雅物 朝颜(插画) 一次记者招待会:重申《北上宣言》 绍兴路的美好时光 龙门天阙 美国人“卖野人头”
第17版:夜光杯 2020-07-29

龙门天阙

璇儿

龙门石窟在北朝曾被记为“伊阙石窟寺”,因为它开凿在伊水两岸的山崖上,形如天阙。郦道元《水经注·伊水》引陆机语:“东严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从这样简洁的记载中,依稀能够一瞥千年以前伊水东西两岸石窟开凿的盛况。

我们已经无法确切知道千年前,最初北魏迁都洛阳时的龙门石窟是什么模样,时光流转间,佛像已风化,但如今的龙门石窟在整个气势和整体构造上,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样貌。伊河自东西两山间穿过,狭窄如门阙,两岸石窟鳞次栉比,绵延数里,灿若繁星。毫无疑问,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依托山水之势而修建的构思可谓天人合一,与中国三大石窟中的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具有全然不同的特质。

实际上,我们大约可以认定佛教文化在我国境内以西域龟兹(今新疆拜县)克孜尔石窟为起点,经河西石窟(以敦煌莫高窟的北凉三窟为代表),又因为北魏对黄河以北包括河西地区的征服,出现了其首都平城(今大同)云冈石窟的辉煌高峰,最终又随着北魏政权光宅中原的进程迁都洛阳,以最早有纪年可循的古阳洞为发端,伊阙石窟寺,即今天的龙门石窟工程拉开了帷幕。这是一条相当完整的佛教文化传播路线,来到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化的进程终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造像终于开始摆脱印度犍陀罗式的影响,开始大规模地以浮雕与线刻的形式进行表现了,源于印度支提窟的中心柱窟也在龙门石窟退出了舞台。

龙门石窟造像不再崇尚充满力量感的肉体,而是与中国传统的较为含蓄的审美合流了。龙门石窟的造像,不管是作为过渡的古阳洞,还是规模较小的民间造像,服装大都呈现出重重叠叠的视觉效果(除了皇家造像的宾阳中洞仍然具有较强烈的云冈风格),那些悬裳坐的造像衣裾云朵一样的堆积几乎可以称之为繁复。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变,正如我们常说的,龙门石窟的造像整体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绝非这么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可以概括,其中那漫长的本土化进程足以让任何一个研究者感慨。

而作为游客,在震撼于龙门石窟集天地造化以及匠心独具的壮丽与雕琢之美的同时,也会感慨万千——毕竟经过千年风化及毁灭性的盗窃行为,完整的洞窟已经不多了。但这绝不会让龙门石窟的光彩损耗一分一毫,站在把东西山一分为二的龙门桥上,那感觉仿佛是穿越了时空的洪流,最终来到了这里。从龙门石窟开始,造像不再藏在洞窟深处,它们展露在天光之下,既是接受人们的供奉的佛龛,也凝聚着人们的祷愿。

北魏迁都洛阳是开凿龙门石窟的机缘,也是中国化的极致,经东西魏和北齐的发展,最终在唐朝再次达到极盛,留给了我们龙门石窟艺术的最高峰——奉先寺大像龛。正中卢舍那佛满月一样的面庞,是印度犍陀罗式——中国式秀骨清像——印度风格再次复归并与本土审美的完美融合,在龙门石窟,我们能够看到这个进程的最终呈现,并为其艺术魅力而震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