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一盒特别的火柴 “合符”与双子琮 铜胎雕漆牡丹瓶 酒中三泰斗
第22版:民间收藏 2020-07-29

“合符”与双子琮

◎张明华

“合符”与“符合”都是日常用词,意对一些标准条件的满足与一致性。《史记·黄帝本纪》:“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合符釜山。”这里的“合符”却是当年用竹木金玉制作的可以分合的实物,各执一半可作信物,在进行军事、行政、庆典活动时,通过让信物相合,从而确定参与活动之人的身份。然而,黄帝时代距今实在太远,没有实证,“合符”的说法终究令人困惑。不过,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一件双子琮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实证。

琮,是一种始自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内圆外方中间穿孔,文献记载繁琐、深奥、晦涩、神秘。中外学者的研究对琮的演变、象征或功能,说法有几十种,如说琮是烟囱、水井、神像、图腾柱、法器、大勒子、釭头、天文仪、织机零件、祭品替代物等。已故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甚至把它提高到了历史的发展阶段——“玉琮时代”。

笔者研究发现,严格意义上的“玉琮”应该是礼器和瑞器,不应该将大大小小的各种琮形器归为一类,混为一谈。1992年,笔者依据江苏花厅两串玉项链上的琮形器,把一批所谓的小玉琮分离出来,称为饰件“琮形管”。1993年,我又将一批适宜手腕穿套的琮形玉器定名为腕饰“琮形玉镯”。为廓清“玉琮”的真实面目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福泉山的这件究为何物?我们在库房整理时意外发现,这原来是一件被人为一分为二的长琮。古代福泉山人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一件玉琮剖成两半?甚至不惜破坏玉器表面的人面纹?在没有更多佐证的情况下一时成了悬案。

2008年,事情有了转机。北京王仁湘先生发现良渚琮形器有许多被一分为二的现象,并将此类玉琮称为“双子琮”,上半截称“上琮”,下半截称“下琮”。同时,他还规律性地发现许多良渚墓中只见“上琮”,不见“下琮”。王先生分析认为,双子琮打单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假设,如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失落,但也可能是一种具备“合符”功能的信物。“合符”?虽然这只是一种未经深入考证的假设,但我觉得很有见地。

《史记》中有“窃符救赵”的故事,赵国的信陵君靠盗得的一枚魏国兵符调动了几万魏国精兵突袭秦军,最终解救赵国。可见兵符的能量之大。我重新检索了双子琮上下齐全的福泉山M40和浙江横山良渚大墓,发现上琮都放在人的胸腹部,而下琮却都放在脚下。上下琮会不会还有尊卑之分?著名的新郪虎符有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说明王执右半符之高贵。同样,许多文献中有“人上人”和“下人”之说,表明也有上贵下贱之分。良渚大墓胸腹部能见上琮,说明他们应该是良渚社会各个时段、各个部族的王或首领,那些失踪的下琮或许留在了出征在外的军事首长手上。从福泉山和横山出土的许多双子琮上下齐全,或许反映了沪浙两地当时没有战争,正处和平环境?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1984年在福泉山出土的双子琮应该是最早发现的“合符”,良渚琮形器又能分出一个新系列,同时为“合符”增添一种琮形新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