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鹏
纯粹是偶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两个汉字:“唑”和“嗪”,说真的,有点“面熟陌生”。原来前者是安眠药“安定”中的译音之一字,后者是我小时候吃过的蛔虫药“哌嗪”中的译音之一字。对西药来说,眼下有的药品说明书上标明“通用名称”(汉语译名)和“英文名称”(也叫学名),还有的会加上商标名(也可称其为“俗名”)。汉语真的是古老而又伟大,竟然创造了没有意思的单字,仅仅为了用来翻译药名(广义而言是“化学名”)才用得上;具体一点:阿普唑仑(俗名为“佳静”的安眠药),英文名称为Alprazolam;艾司唑仑(俗名为“舒乐”的安眠药),英文名为Estazolam。至于驱蛔虫和蛲虫的药哌嗪中的“嗪”,同样是个译音用字,没有别的意思。
别以为只有中国人对英文药名犯难,外国人同样烦那些根本记不住的药名,这个问题,有关专家和制药公司都很清楚,如果大部分患者都不愿购买和服用那些采用与治病无关的名字作药名的药品,厂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有一种消炎镇痛药叫“双氯芬酸”在市场上默默流通了40多年,自从有人将其改名为“扶他灵”作为商标后,形势大为好转。阿司匹林经历了近百年的临床应用才慢慢被广大患者所认可,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例外,因为它本来叫“乙酰水杨酸”,一点不好记。近年来,在以前的基础上,人们又发现阿司匹林不仅有解热镇痛作用,而且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有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功能。
药品商标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颇有一些经验之谈:国外有人认为药品商标名中所选的字母必须具有可发音性,尽量少用H、K和W这样的字母,否则的话,在某些语言中,药品的发音会成为“说绕口令”。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带字母X和Y的药名很受欢迎,除了药效因素以外,当时很少有人将这两个字母采用到药名中,因此药品的辨认率相应提高;再说,如果患者对药品的辨认率低,容易将药品搞错。为此,欧盟药品管理局下设有一个“药品通报”机构,便于对药品商标名的检查。据称管理非常严格,有50%-70%的药名上报建议书会受到否定,原因往往是“存在与其他药品混淆的风险”。
中药是我国的医学宝库,但若将几种药材配伍加工成制剂,同样要经过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设立的专业认证机构)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