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智慧快餐 也说“追星” 一枚红军币 勤劳与懒惰 错失一位好老师 吃瓜 弄堂里向“晒霉”忙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1-06-20

勤劳与懒惰

陈钰鹏

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都是德国著名童话作家和语言学家,兄弟俩共同收集德国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合编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被译成多种语言。两人一起写过一篇嘲讽“安乐国”的小品,揭露了懒人是怎样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的,为了反对劳动,懒人们制定了特殊的经济体制,谁干活,谁挨罚,因此最懒的人反而最富有。

懒惰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但就是有人不愿和这一弱点划清界线,相反动不动就想偷懒。据社会学家分析,懒惰有其社会、历史和生理上的原因,国外有家卷烟厂对四百名职工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大部分人回答说情愿在家看电视、喝啤酒、吃薯片,也比在机器旁或办公室工作强;按生理学家分析,因为工作确实需要人体做功和付出能量的,如果过分劳累,人很可能趋向惰性。

也有人说,懒惰和勤劳是有民族性的,其实每个民族都有好的传统,中华民族一向以吃苦耐劳、勤奋自强著称于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中,懒惰被宣扬成一种荣耀,自由民和奴隶主是不能随便干活的,否则就失去了身份和荣誉。在很多外语的词源中,“工作”一词和“劳累、折磨、负担”的意义相近。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被看成懒惰的象征,他整日靠在一只雨桶上晒太阳,懒得甚至不想挪动一下身体。一次国王经过,让他有什么愿望尽管说,只要说出口,就可以满足。第欧根尼居然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允许我提一个愿望的话,那么请陛下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从此人们又给了他一个“讨饭哲学家”的称号。

与古代的怠惰哲学针锋相对,历史上的许多进步哲学家和有识之士一直在和懒散、松怠作斗争。马丁·路德反复宣布:“要工作,要干活!我们城里不准有讨饭的,只要不是病人和年岁太高,都应该工作,否则将被赶走。”自工业革命以后,无所事事被看成一种对人的折磨。有一个名叫韦尔夫利的瑞士人因所谓的精神病而被关在一所精神病院,使他受不了的是无所事事的日子,于是他把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墙壁、踢脚板、屏风都画上了图案,这一工作使他不致真正变疯。

很多人一旦退休了便觉得浑身不舒服,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与原单位签一返聘合同,继续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贡献给社会,或为有些原来就想把你挖过去的外单位服务。现代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中老年的概念通常可往后推迟10年。有的人由于在职期间没时间和机会实现某一理想或愿望,就利用退休后的岁月来完成,即所谓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凡此种种,都属可圈可点的“活到老、贡献到老”精神。当然,并非所有退休人都有上述胸怀,棋牌室的常客、变相赌博、天天泡在“大户室”盼望掉馅饼皆属负面的“有所事事”。有人仗着家人赚得动,提前退休,享受自由惬意,接二连三组团结队,去了北半球,再闯南半球。说句也许不该说的话,为什么不做些更有意义的“有所事事”呢,有所事事的前提(或目的)是利人利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