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起风了(油画) 领雀嘴鹎 直呼其名 割草少年 “守门人”的感悟 我与赵一曼的不解之缘
第19版:夜光杯 2021-07-15

“守门人”的感悟

倪兴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正好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整整50年。我从1985年起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为保护党的诞生地,为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在这里连续工作了近30年。因此,我一直把自己曾担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的那段经历,称为在党的诞生地做“守门人”。

2000年8月14日那天上午10点左右,胡绳同志坐着轮椅来到纪念馆。胡绳同志是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等许多重要著作,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2000年7月,胡绳同志病情加重,中央保健局认为,胡老已不能外出,必须住院治疗。但胡绳同志执意坚持到上海看看党的一大会址。那天我接待他时,发现82岁的胡绳同志身体非常虚弱,但坐在轮椅上的胡老仍坚持参观完中共一大会址和陈列展览。在参观过程中,胡老非常激动和兴奋。参观完毕后,我请胡老题词,病重的胡老手颤抖得很厉害,但他坚持写下了“2000年8月14日瞻仰党……”之后,就再也写不下去了。胡老因为没有完成题词而感到遗憾,表示回去以后一定重写。后来据一直陪同在胡老身边的同志回忆,为了这个题词,胡绳同志连续三个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有时整个上午都在那里沉思。之后胡绳同志三拟其稿,终于写下了“曲折有时难免,前途定是光明”这十二个字。

1998年纪念馆扩建工程建设中的那些人和事更是让我感动不已。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上海解放5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实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基地位于兴业路西侧,由于毗邻繁华的淮海路,被人们称为上海的黄金地段。这里居住着70户人家,要动员这些居民从市中心黄金地段搬迁到莘庄、浦东六里等市郊边缘地区,其动迁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在扩建工程基地的动迁过程中,中共一大会址周围的居民怀着对党的一片深情,为党的诞生地建设甘作奉献,予以积极的配合和支持。从召开动迁动员大会到完成基地所有居民住户签约,直至最后一家居民搬迁完毕,只用了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确保了扩建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兴业路上住了近一个世纪的92岁的赵生泉老人,是黄陂居委会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赵老伯激动地说:“我从市中心搬迁到浦东后,虽然离市中心远了,但这是为我们党的诞生地扩建工程作贡献,我的心却离党更近了”,使我们在场的每个人深受感动。

为了支持扩建工程建设,本市的各级党、团、工会组织、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还热情地自愿捐款,捐款总额达2000多万元,占整个工程建设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其中普通党员、团员和人民群众自发地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直接捐款的就有45629人次。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离休干部刘沐萍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她平时省吃俭用,生活很简朴,在听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的消息后,一下子捐出一万元。她动情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她还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革命战争经历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保护好党的革命圣地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历史责任,请你们收下我这个老党员对党的一片心意。

在我担任“守门人”的30年中,类似这样的事迹时刻感动着我,让我始终坚信,我守的不仅仅是一馆之门,也是“初心之门”。

明起请看一组《后勤保障你我他》,责编:徐婉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