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沈永法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那一片绿  最是动人 多条线路将在水乡客厅“握手”
第12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08-31

沈永法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青浦练塘镇徐练村一隅,曲径通幽处,竹林掩映间,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白墙黛瓦的“竹编馆”映入眼帘,隐约透出一股古朴静谧的气息。推门而入,一个个精致的手编竹具陈列整齐。一旁的竹椅上,年过耄耋的老师傅眼睛依旧明亮有神。

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一道道工序,粗糙却灵巧的双手来回游走。上拉、下压、穿插回折,百余支竹筛重叠交错,由分散到集中,由点到面……娴熟的手法下,苍翠绿竹成了精致竹篮。

老师傅名叫沈永法,今年81岁。以种地为生,却钟情编竹,经年如一日地把编竹当成最大的爱好。“十几岁时,闲暇之余就慢慢摸索着开始编,自学了这门手艺。我不会打麻将,就喜欢编东西。”

徐练村有一片天然竹林,天至破晓,雾霭微凉,清晨的露水自竹竿流淌而下,整片竹林泛着浓郁的翠绿。沈永法就地取材,从挑竹到砍竹都亲力亲为。“要挑老的竹子、走势平的,不能挑粗的。竹子有的要直,有的要长,有的要老,有的要嫩一些。”沈永法如数家珍。

初学竹编时,沈永法将买回来的竹制品一一拆开,慢慢模仿着编。后来,从居家常用的扫帚、簸箕、竹筛、竹篮,到动物模型、工艺摆件,对于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

“小时候,家里穷得连个篮子都买不起,就用竹子编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给家里用。”沈永法说。随着竹编手艺愈加熟练,他向邻乡兜售亲手编织的竹制品来补贴家用。“那时,竹制品热销,我根本来不及编。”

如今,竹编用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但是沈永法的生活已与其交织在一起,与竹编有了难以割舍的情结。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徐练村也由此找到了自身的着力点,设立了“竹艺编织小站”,大力发展竹编文化,沈永法成了竹编文化的代言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项传统技艺在年轻人手中薪火相传。

60多年,每一件竹制品的背后,都凝结了沈永法对竹艺编织的执着与坚守,他用双手赋予了竹更强的生命力与别具一格的美,不只要当好竹艺编织的手艺人,更要当好竹编文化的“守”艺人。

实习生 陈佳琳

本报记者 杨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