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00后”安徽女孩梁梦茹即将迎来浙江万里学院的大二生活。回顾炎炎暑假,最让她难忘的,无疑是在浙东革命根据地“红色寻访”的日子。“今年是建党百年,我和小伙伴开启了一场党史学习传承之旅,去思考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皖南之忆
青石板的小路,依依的杨柳,潺潺的流水,是江南小镇的写真,梁梦茹的家乡安徽泾县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泾县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因而多了沉重和肃穆。
1940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为顾全抗日大局,决定将驻在安徽省的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部队9000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出发,拟绕道苏南北移。7日,行至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当局预伏的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激战至14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中华民族斗争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青山处处埋忠骨。梁梦茹说,上小学后每年清明节,全体师生都会徒步前往烈士陵园,向先辈们寄托哀思。“有一回,我们在为无名烈士墓献花时,陵园园长说,很多战士当时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小小年纪为了保护家人、保卫祖国牺牲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梁梦茹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越来越多。她时常思考,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在浙江宁波求学期间,梁梦茹了解到,浙江万里学院的方金荣老师带领了一支红色青年实践队,每年组织实践活动,挖掘浙东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梁梦茹从小就对传承红色文化十分向往,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开始深入了解浙东的红色历史。
初心之旅
浙东革命根据地是皖南事变后由上海浦东南进的抗日武装、浙东地方党以及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来的一大批干部,经过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来的。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底,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广大军民,进行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解放同胞400万,毙、伤、俘日伪军9000余人,取得了辉煌战绩。
在浙东地区抗战期间,为了更好宣传抗日,及时传播胜利消息和方针政策,《新浙东报》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将当地红色党史研究作为重点,但遇到了原始史料体量大、繁体字编辑转化等难题。因此,往届红色青年实践队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协助收集1500多份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报刊资料,整理发生在浙东的时事新闻,回顾中国共产党艰难困苦的战争史、艰苦卓绝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正值建党百年,暑假期间,梁梦茹跟随浙东党史学习传承综合实践队,以《新浙东报》发展轨迹作为实践路线,前往余姚梁弄、陆埠,慈溪掌起、鸣鹤古镇等地,开启了一场党史学习“初心之旅”。
传承之路
短短4天时间,梁梦茹和实践队成员一同拜访当地老党员,参加浙江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座谈会,聆听《新浙东报》红色印务发展史。“当我真正踏上那片红色土地的时候,我既敬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也感慨后来人传承红色文化的努力。”
余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杨雪涛的父亲是浙东五三支队聘请的一名印刷技工,为《新浙东报》的印刷作过贡献。
“杨雪涛前辈说,他父亲临终前曾嘱咐,要为革命年代的红色印务留下印记。为了继承父亲遗志,他从2003年开始,就着手进行红色印务方面的宣传。”在杨雪涛的努力下,原本有大片空白的浙东红色印务历史得到了填补,并广泛传播。
经过几天的实践,对于“新一代青年能做些什么”,梁梦茹心中逐渐有了答案。“我明白了整个实践的意义,明白了红色文化的力量,这不仅是历史课本和纪念馆里的文字,而且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红色基因。”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每一位成员的表现,也让梁梦茹感受到青年的力量。
“准备素材、拍摄视频、文案写作、后期剪辑……4天里,我们每天奋战到半夜两三点。”梁梦茹说,大家在一起相互加油打气,偶尔也会因为意见分歧发生争执,“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也做到了不怕苦、不怕累,继承和弘扬了先辈精神。”
梁梦茹坦言,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未来的路还很长,站在历史交汇点上,责任更重,理想更远。
本报记者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