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驶向深蓝  长三角发力海洋经济 抗战地寻访  跨时空对话
第13版:长三角/视点 2021-08-31

驶向深蓝 长三角发力海洋经济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沪苏浙三省市毗邻东海,面向浩瀚的太平洋,发展海洋经济有助于培育新动能、壮大新产业、引领新发展。近日,三地陆续出台“十四五”海洋战略规划,驶向深蓝发展海洋经济。

“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将在海底探测与开发技术、极地海洋科学、海洋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引进一批海洋经济领军人才,集聚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主体。”

——上海临港新片区《蓝色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将积极推进全球海洋治理合作,引进涉海类国际组织和机构,深入推进长三角海洋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江苏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领先的海洋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高度聚合力的海洋开放合作高地、全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先行区、美丽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

“浙江海洋经济实力稳居第一方阵、海洋创新能力跻身国内前列、海洋港口服务水平达到全球一流、双循环战略枢纽率先形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标杆等五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已制定公布。浙江要增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能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物流圈,共筑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服务网。加快推进省海港集团等重点企业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重庆等地布局物流中转基地。”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将完善沪浙合作机制,共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谋划大洋山合作开发。

“航运方面,推进长三角地区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加快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持续推进‘一环十射’高等级航道建设,形成‘连接苏浙、对接海港’的格局。”

——上海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在介绍《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时表示,未来五年,上海将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

“这些规划共同体现三个特点,即开放、创新、合作。‘开放’就是向海开放,拓展高质量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创新’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就是临港新片区提出的解决海洋科技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二是制度创新,包括海关通关便利化、海洋港口服务水平提高。而‘合作’的意义更多,例如上海临港新片区提出了‘一核、一廊、多点’格局,江苏提出‘两带一圈’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浙江提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参与制订上海临港新片区《蓝色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泽芳分析。

“从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到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一直是海洋经济试点的排头兵。但海洋经济作为一个重要增长极,目前体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舟山在海洋新产业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利月表示,可重点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两方面发力,如率先研究碳汇技术,同时吸引科学家、特别是海洋科学家扎根舟山。

“尽管对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苏浙沪三地出台的‘十四五’海洋战略规划还没有上升到一体化发展的国家规划层面。在《规划纲要》中,‘海洋’一词也仅出现一次,但这次三地规划可以说为今后的长三角一体化的‘海洋战略’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认为。

“当前,我国正面临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应该大力培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新时期占领海洋经济的制高点,同时对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生产力,加速升级改造。”

——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韩立民表示,新时期发展海洋经济,布局海洋新兴产业,需要避免产业同质化问题的出现。

“致力于打通海洋信息‘大动脉’的智慧海洋建设将提升海洋产业未来创新力。智慧海洋建设还将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为新兴产业注入新动力,为服务产业赋予新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认为。

黄佳琪 整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