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选择上海的理由 滑雪吧!爸爸
第13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1-12-20
新疆女孩申城夺冠,衣拉木江父女演绎冰雪励志片——

滑雪吧!爸爸

衣拉木江·木拉吉(右)和女儿迪妮格尔·衣拉木江 图 新华社

城市越野滑雪赛首次在低纬度的上海举行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迪妮格尔·衣拉木江个人、团体双夺冠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采访的屏幕上,年轻的女孩笑得阳光灿烂,“在江边滑,心情很好。滑起来感觉很不错,最后完成得也不错,让我取得了好成绩。”20岁的维吾尔族少女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在城市越野滑雪巡回赛上海站的比赛上,连续两天拿下两个冠军。

她的身后不远处,有一位中年男子正看着她微笑。这是她的教练也是父亲衣拉木江·木拉吉,仿佛电影情节一般,演绎真实版“滑雪吧!爸爸”。衣拉木江父女的故事正在这片洁白雪道上流传……

父女俩的滑雪梦

首次举办城市越野滑雪赛,申城的第一场雪“落”在了黄浦江畔。滔滔江水边,洁白雪道上,一抹亮眼的红黄相间格外显眼。犹如轻盈的燕子在雪上掠过,束着白色头带、戴着护目镜的迪妮格尔一路领先,舒展优雅地滑行在雪道上,刻下一条长长的轨迹。轨迹绵延起伏,恰如父女俩这几年的滑雪生涯。

“我来自美丽的雪都新疆阿勒泰,那里是人类滑雪起源地。我非常喜欢雪!”每次参赛,迪妮格尔总会如此向别人介绍。阿勒泰市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一些学者考证此地山区岩画发现,1万多年前,阿尔泰山先民或已借助毛皮滑雪板出行、狩猎。

20世纪80年代,阿勒泰地区曾为国家输送过多名优秀的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运动员。迪妮格尔的父亲衣拉木江就是那时与滑雪结缘的。先练滑冰然后滑雪,1988年,衣拉木江第一次踏上细长的越野滑雪板。

对这项在山丘雪原滑行的运动,衣拉木江很快展露出天赋。1993年,他在长白山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越野滑雪比赛中斩获季军。然而,1994年阿勒泰滑雪队解散了,刚刚崭露头角的衣拉木江被迫退役。坐进了办公室,他把雪板像古董般收藏起来。

2009年,阿勒泰市大力推进中小学生滑雪课的培育和普及,衣拉木江受命执教一支由20名青少年组成的越野滑雪队伍。女儿迪妮格尔便是其中之一。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衣拉木江的滑雪梦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延续——“努力吧,孩子”是衣拉木江对女儿说得最多的话。

山谷中的“压雪机”

训练场在城郊荒无人烟的山间,衣拉木江开着一辆小排量轿车,来来回回三四趟,才能把所有队员拉进山里。练习越野滑雪的场地有特殊要求:每次滑行之前,必须要压雪,雪道还要有沟槽供雪板通过。衣拉木江和孩子们踏上雪板,排成一列横队,像压雪机一样在布满积雪的山谷横向移动、一步一挪,借助自身重力,压出一条3公里长的练习雪道。

压雪完成后,他们再组成一列纵队,所有人都把脚上的雪板高高抬起,重重落下,一个挨一个地向前行进,等从雪道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两条沟槽就形成了。雪大的时候,足有1米多深,压雪就需要七八个小时。经过一夜低温,雪道硬化,第二天才可以练习。

在山谷中压出了一条条雪道,迪妮格尔心中也埋下了冰雪的种子。她在接受采访时动情感慨道,“那是我最早接触到的越野滑雪比赛中的传统技术规则。”

雪道上的姐妹花

几乎所有的技术动作启蒙都来自父亲,关于童年的回忆,迪妮格尔想到最多的,就是交替滑行、双杖推撑滑行、无滑行阶段的八字踏步这样的专业术语。

每次训练或者比赛前,父亲都会仔细地给迪妮格尔的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紧,看着女儿一个弹跳旋转,下蹲后把雪仗拖在身后滑下坡,他总要叮嘱迪妮格尔双杖推撑滑行的要领:“下蹲转弯时,注意角度!要稳!”

“她继承了我的运动天赋。”在衣拉木江看来,天赋是一回事,科学严格的训练必不可少。日常,父女交流最多的是滑雪技巧,反复看越野滑雪赛事的录像。两个滑雪板保持与滑行方向平行,运用双腿的前后摆动前进,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迪妮格尔练习了上千次。除了将女儿带上国际赛场,这些年,衣拉木江为中国越野滑雪队输送了不少人才。最初组队的20个滑雪零基础的孩子中,8个最终成为职业运动员。

与迪妮格尔几乎装扮一样,带着些许异域风情的眉眼也十分相似,当迪妮格尔的队友哈萨克族运动员巴亚尼·加林站到镜头前,人们几乎会以为这是一对双生姐妹花。在前天的个人赛中,练习滑雪才4年的巴亚尼取得了亚军,仅次于队友迪妮格尔。

很少有人知道,巴亚尼的滑雪之路,也是缘于衣拉木江。2017年5月,衣拉木江来到巴亚尼家乡,到她所在的高中选材。正在备战高考的巴亚尼因为喜欢跑步,被体育老师推荐给了衣拉木江。经历多轮层层选拔,最终留了下来,随即,她就跟随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到越野滑雪强国挪威,开始为期3年的外训。

“滑雪给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面对镜头,巴亚尼动情感慨,从小山村到国外集训、比赛,滑雪让巴亚尼的眼界变得格外宽广。在挪威,她惊讶于越野滑雪的老少咸宜——出门就能滑雪,一个业余赛事,就有上万人参加,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子。辗转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所见所闻让巴亚尼对滑雪运动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事实上,滑雪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两位阿勒泰少女的人生。在她们的家乡阿勒泰市,积极的变化也正在发生。随着当地雪场数量、规模明显增加,设施、管理日益健全,全市中小学纷纷把冬季体育课开进了滑雪场。在阿勒泰市大街小巷的公交站点,都配有专门放置滑雪板架子。相信未来,“滑雪吧,爸爸”的故事在那里不断上演。

本报记者 厉苒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