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90个议席全部顺利产生 复旦大学哲社“两大工程”成果发布 跳舞有“规矩”,“广场”才文明 临港交通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启动 每天自问“假如我住在那里……”
第2版:要闻 2021-12-20

每天自问“假如我住在那里……”

——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保障房团队的故事

保障房团队工作人员现场讨论保障房建设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个个宜居宜商的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为“大居”)……让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实现“逆生长”。实施大居建设,是上海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2003年起,上海大居建设保持“加速度”,离不开这群“幕后英雄”——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为“市住宅中心”)保障房团队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习惯,每天自问一句“假如我住在那里……”

规范标准 从源头提高建设品质

“假如我住在那里,房子品质能使我满意吗?”这是市住宅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匡韦仁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让老百姓放心!大居保障房建设标准不低于商品房。”匡韦仁表示,近年来,住宅建设飞跃发展,大众对住宅居住功能、环境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房建设标准制定较早,不同类型的保障房设计标准有差异。为规范和统一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2018年,他们牵头启动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的修订,制定了《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分册)》,于2019年3月经市住建委报住建部备案批准印发,当年9月1日起施行。

新标准统一了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和征收安置房的设计标准,为完善本市“四位一体”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一标准提高了保障性住房设计要求,持平或超过同期商品房的设计水平,彻底改变保障性住房的整体面貌。”匡韦仁表示。

优化配套 持续满足市民居住需求

12月15日起,松江26路调整线路走向,新增3个站点,途经松江南部站大居多个小区,方便居民换乘地铁。市住宅中心的巢文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千余户居民反映的出行难题在当年得到圆满解决。

“假如我住在那里,生活便利吗?”随着入住群众越来越多,巢文颖更关注大居配套设施能否和居民生活需求相匹配。

从生活了几十年的中心城区搬到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资源相对较薄弱的中心城外围,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今年,市住宅中心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继续对大居开展了公共交通专项调研评估。“我们在37个大居回收了6000余份有效问卷。”巢文颖说,他们还组织开展“我与群众面对面”党建联建座谈会,得知居民出行主要难题:公交车发车间隔时间长,不能无缝连接地铁站点等。

巢文颖带领团队会同相关部门对松江南部站大居的松江26路进行研究,制定增加高峰公交运能、线路优化调整方案。运营车辆由4辆增能至6辆,发车间隔缩短至15-25分钟;调整后的线路,自松江火车站始发,新增站点望塔路香亭路、香亭路荣福路、荣福路香亭路,途经华卫苑、华杰苑等多个居民小区,可与9号线醉白池站接驳换乘。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出台了大居配套三年行动计划,其中,2021年度安排大居配套任务共188项,至年底预计可达到90%完成率。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