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俄罗斯与西方安全对话真的无果而终? 中国外交“中东周”具有深远意义
第21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2-01-20

俄罗斯与西方安全对话真的无果而终?

赵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赵隆

最近,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和欧安组织“车轮战”式的对话落下帷幕。从舆论反馈看,对话似乎被打上“无果而终”的标签。但精准评估对话成果,需要从现实出发,而非简单地以“安全保障协议”是否达成作为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虽然缺乏标志性成果,但各方利用对话实现了底线目标,未来可能在战术层面进行有限妥协。

实现“底线目标”

首先,本次对话在超低预期下实现了“底线目标”。

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在对话开始前频繁“撂狠话”,既降低外界对于谈判的期待,也为未来可能的妥协留足空间。虽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但各方借对话划定“红线”的同时,也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

在超低预期的背景之下,各方看似“各说各话”,但也未必一无所获。例如,美国取得了俄罗斯“无意入侵乌克兰”的政治表态;俄罗斯关切的限制军演和导弹部署等问题也得到相对积极的回应,双方通过对话解决边境对峙的信心得到强化。

这种多层级、综合性的探底过程,总体有利于俄美实现“防战避乱”的底线目标。

对话重心偏移

其次,重心偏移是标志性成果“难产”的主要障碍。

俄罗斯和西方在对话的重心上发生偏移。俄罗斯更为重视对话的战略价值,借机重构“后冷战时期”的欧洲安全架构。因此,俄以政治军事上的极限施压迫使美国和北约回到谈判桌,以“北约放弃东扩的法律保障”诉求作为战略先手,公开所谓“安全保障协议”草案的内容抢占道义制高点,缓解“后苏联空间”的认同焦虑和安全恐慌。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之所以提出“安全保障”建议,是因为耐心已到极限。

而美国和北约更为关注对话的战术价值,希望将博弈焦点转向军控军备等技术性议题。在美国看来,俄方相关诉求违背北约的“开放门户”政策,不存在妥协空间。但通过对话“稳住”俄罗斯,避免因过度刺激挤压造成俄在军事上的强力反弹,符合美国的短期利益。

事实上,苏联解体30年以来,在数次重大地缘政治和安全事件的冲击下,俄罗斯与西方之间有关“安全”与“不安全”的感知矛盾根深蒂固,本就不期待通过对话能彻底改变遏制与反遏制、扩张与反扩张斗争态势。

有限妥协可期

最后,俄罗斯与西方在核心诉求之外的有限妥协可期。

目前来看,对话未改变双方在核心诉求上的强硬立场,关于坚持还是放弃北约东扩的分歧仍不可调和,俄美还在积极制造“场外压力”。

就在俄罗斯与欧安组织对话的同时,美参议院提交了对俄制裁法案。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也提出,军事专家正向总统普京提供应对乌克兰局势恶化的选项。

虽然俄美双方正同步谋划应对局势不确定性的两手准备。但是不能排除双方参照“先易后难”的方式,为降低直接冲突风险、减少战略资源投入进行有限妥协。

例如,针对现有安全恐慌,美俄或在暂缓导弹部署方面达成共识,甚至开启重返《中导条约》的对话;限制环黑海区域的军演频次和规模;分批次减少俄乌边境地区的驻军数量;调整美对乌军售和军事援助的相关计划;对乌克兰“入约”进行更为谨慎的内部评估,暂不制定时间表或路线图等。

理论上讲,俄乌边境的“战争疑云”并未完全消失,俄罗斯也曾多次发起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利用有限资源赢得与西方博弈的主动权。但从概率来看,俄短期内主动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极小。

对俄而言,利用“安全保障协议”创设议题、掌控节奏,通过提高要价上限寻求“各退一步”的目标正有序进行。更何况,主动采取军事行动不但可能导致前所未有的制裁和战略成本,还可能变相助推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加速“入约”,彻底打破各方在本地区的脆弱平衡,这显然与俄实现相互安全保障的初衷相悖。因此,政治对话仍将是解决俄乌边境对峙的基本渠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