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玲
我在一个雨天,走进香林书院。
香林书院坐落在绍兴市柯桥区香林村。江南的雨,因了青石板、鱼鳞瓦、小楼深巷和绿叶芭蕉,落在任何时候,都是可喜的,至少是“并不可嫌恶”。我站在书院的天井前,听着雨击长瓦,感受到萧寂和不使人忧虑。带我们参观的袁胤老师是一名义工。“书院中的这座老建筑,始建于康熙年间,最初坐落在鄱阳湖一带。为了保护这座古建筑,当时在景德镇从事瓷器行业的商人付出了诸多努力。”她说,“后来,这座建筑被绍兴商人整体买下,迁移到香林村,融入了当地建筑风格后,在田野和山林之间重新搭建。”古旧的木梁、廊柱、花窗,修补后刷上了新漆,望之焕然一新,是古建筑生命在异乡的重新出发。
香林书院坐落的地方真好,前有漠漠水田白鹭飞,后有隐隐翠竹竿竿直,隐匿山林,远离尘嚣,在此小居几日,不仅可听夏夜蛙鸣,雨声不绝,还可以看到午后的云朵落在山上,像山林中升腾起一簇簇炊烟。
我隔着雨幕,注视着书院檐下古朴精致的木雕,雨水让近处的白墙、灰瓦、马腿,远处的竹林、云岚、白鹭,都变得写意起来。水滴顺着鱼鳞瓦的缝隙落进天井池水中,鼓点似冒出一个个小水泡。
天井,是中式建筑中无比美妙的一个创意。晴天,阳光倾泻入天井,是为“洒金”;雨天,雨帘挂于天井四围,是为“流银”。天井不仅是独属于中国的栖居美学,亦是“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
书院第二进依然有个天井,同第一天井不一样,第二天井被改建成讲学平台,台上摆放桌椅,是为致敬孔子当年的“杏坛讲学”。讲坛四周,遍植芭蕉、细竹、绿荷、栀子、浅苔,多是喜雨的植物。
“为了搭配书院古色古香的气质,你看,陶土罐里的鲜花、芒草,都是义工从山中折来的。”袁胤说,“硬生生把义工培养成了插花艺术家。”山里花草,朴素天然,怎么插都好看,甚有宋式插花风韵。为什么随意插之的山野之花让人觉得好看?或许是因为花材不一样。山野之花,枝条或横或斜,或蓬松,或细嫩,或虬结,都是无章法的,有一种松弛散漫的天真之美。
学长翁骁友工作忙,在外时间多,书院多由义工打理。这些义工又被称为“修习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梅园里锄草,在稻田中耕种,在龙华园里修剪植物。书院的田园、果园、茶房书房,小到一朵荷花的养护,大到一片鸢尾的种植,都是由这些修习者操持。
我随袁胤去往后山果园,石径两旁义工种下的鸢尾和菖蒲,竖着一把把油绿利剑。雨后山林,饱满浓郁,山上用石磨铺成的台阶积了水,我低头一看,水中正倒映着鹅蛋青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