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枫
粥是我们民族中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半流质主食,又称稀饭。
粥有讲究和简陋之分。过去穷人吃不起饭就喝粥,甚至薄粥;或粗粮伴以野菜煮成菜粥,聊以充饥。《后汉书·冯异传》中有:“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饥寒俱解。”“豆粥”就是豆煮的粥,乃杂粮粥。富贵人家和美食家对粥则甚讲究。《红楼梦》有多处写到粥,第八回中有:“作了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几碗,又吃了半碗多碧粳粥……”。碧粳是河北省玉田县所产的一种珍贵粳米。清·谢墉《食味杂咏》这样记载:“粒细长,带微绿色,炊时有香”。十九回写到宝玉和黛玉闲谈时,宝玉就胡诌林子洞一群耗子精因熬腊八粥果品短少,三只小耗子自告奋勇出去偷食材的趣事。五十四回写到贾母晚上有些饿了,凤姐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罢。”凤姐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七十五回贾母想吃稀饭,尤氏早捧过一碗“红稻米粥来”。红稻米也产于玉田县,名胭脂米。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称它“作粥最佳”。锦衣玉食之辈,在饱餐佳肴美酒后,喜欢喝上几口粥。《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脱险后的小叙”一节中就有“酒菜已饱,备粥可也”的记述。
梁实秋是美食家,平时不爱吃粥。他在《粥》一文中写道:“也有例外,我母亲若是亲自熬一小薄铫儿的粥,分半碗给我吃,我甘之如饴……”这粥是如何熬的呢:“用生米淘净慢煨。水一次加足,不半途添水。始终不加搅和,任它翻滚。这样煮出来的粥,黏和,烂,而颗颗米粒是完整的,香。再佐以笋尖火腿糟豆腐之类,其味甚佳。”像这样的粥,谁会不“甘之如饴”呢?他小时候喝的腊八粥也非同寻常:“搬出擦得锃光瓦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的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两锅内容不太一样,大的粗糙些,小的细致些,以粥果多少为别。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
过去的平民百姓,一般中午吃饭,早晚吃粥或泡饭。我小时候,妈曾以范仲淹的故事教育我:范少时家贫,在僧舍读书,每日以粟煮粥,经宿凝结,用刀划块,早晚各吃两块,用切断的腌菜佐餐。这就是“断齑画粥”成语的由来,留给我的印象极深。曹雪芹晚年穷困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实在令人心酸。
现在一日三餐可选择的内容很广泛、丰富,但是像我这样的鲐背老人,喝粥仍是日常生活中不错的选择。粥的内容也可因人因时而变。如夏天我爱绿豆粥、莲心粥,冬季我爱赤豆粥、红枣桂圆粥,有时也喝其他粥。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