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站周边,共享单车和非机动车停得密密麻麻,导致盲道被占、消防通道被堵、行人车辆碰撞事故频发,令相关管理部门头疼。
奉贤城管联合奉浦街道各部门想出“妙招”,将奉贤宝龙广场内部地下停车区域“共享”给了共享单车和非机动车,作为共享单车临时停放的“蓄水池”;再加上调整停车区域、数字赋能监测等“招数”,成功破解了轨交5号线环城东路地铁站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难题。
向地下要空间
在奉贤区的环城东路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的停放量日益增多,各类通行问题随之而来。记者从奉浦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获悉,非机动车违停导致12345市民热线相关投诉激增。
城管队员调研发现,宝龙商圈西侧地下一层非机动车职工停放点还有一部分停车空间,便与区交通委、公安奉贤交警支队、街道西部街区、营商办、管理办、哈啰单车、美团单车、轨交站点及宝龙商圈协商,是否可以将空间“共享”。
经过3轮现场会议后,多方明确了街面违停治理的迫切性,最终达成一致。宝龙商圈通过设施改造,为市民提供600余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同时为共享单车运营方单独划设停放区域,作为“蓄水池”使用,可停放约150辆共享单车。
调整优化点位
“蓄水池”有了,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空间?城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与哈啰单车运营方对接,将地铁口原本停放哈啰单车的200多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调整为公共停车区,方便市民停放非机动车。
同时,城管部门在地铁站周边重新划定非机动车停车位10处,设置非机动车标志牌10处、辅助标识6处,新增停放区引导标识8处,实现分区分类有序停放。
智慧监管赋能
奉浦街道城管中队依托“数智全家统”平台,联合街道相关部门布局感知设备,增设地磁感应区域12处、视频监控15处。这些“智慧之眼”可以对宝龙广场周边非机动车停车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为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城管中队与哈啰单车等企业紧密合作,在宝龙广场周边铺设了“智慧停车锁”。利用卫星定位和虚拟电子围栏技术,为共享单车划定了专属停车位,将非机动车停车规范率提高到了96%。
经过努力,宝龙广场周边非机动车停放问题显著改善,市民投诉率同比下降80%以上。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