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
烟光山色(中国画) 我们的梧桐 嗍螺蛳 “包园石壑”在何处? 丰盛的孝心 春到林野 原地超慢跑
第15版:夜光杯 2025-04-09

“包园石壑”在何处?

赵伯陶

《楚游日记》崇祯十年(1637)三月二十日日记:“有溪自西而东,石骨嶙峋,横卧涧中,济流漱之,宛然包园石壑也。”这是徐霞客对于“营上”(故址当在今湖南永州市道县大盘村一带)附近岩溶地貌的概括性描述,这一带属于峰林地貌逐渐演化蜕变为孤峰与残存峰林并存形态的喀斯特地貌,距离享誉海内的九嶷山风景区不远。《游记》中作为“喻体”的“包园石壑”究竟在何处?注家或熟视无睹,未予理会,若有译文,则一笔带过,不了了之;或张冠李戴,错失方位。某全注本注谓:“包园,指包山,又作‘苞山’,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即洞庭西山。下有洞穴,传说潜行水底,无所不通,号为地脉,即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九林屋洞天。”其实,“包园石壑”故址就在杭州,与太湖中的西洞庭山实无关涉。

所谓“包园石壑”,即明末官僚包涵所在杭州所筑之私家园林。包涵所,即包应登,字涵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二甲第二十二名进士,历官福建提学副使。后归卧西湖,以声色自娱。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卷三《包涵所》有云:“西湖之船有楼,实包副使涵所创为之……乘兴一出,住必浃旬,观者相逐,问其所止。南园在雷峰塔下,北园在飞来峰下。两地皆石薮,积牒磊砢,无非奇峭。但亦借作溪涧桥梁,不于山上叠山,大有文理。大厅以拱斗抬梁,偷其中间四柱,队舞狮子甚畅。北园作八卦房,园亭如规,分作八格,形如扇面……穷奢极欲,老于西湖者二十年。”徐霞客以人文景观之“包园”为喻体,比拟自然景观之“营上”山水,凸显了后者小巧玲珑的迷人景色,于运笔轻盈中和盘托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正是《游记》有极强文学性的具体体现。

通过比较加以鉴别,是徐霞客《游记》书写的重要手法。如遇丹霞地貌,就常以福建南平武夷山或浙江衢州江郎山的瑰丽景色为参照;在洞穴考察中,为所见诸多溶洞排座次,也是《游记》科学精神的体现,在所多有,不胜列举。《滇游日记二》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二十八日记:“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间。”徐霞客对于广西一带具有典型特征的喀斯特地貌情有独钟,就在于“粤山惟石”的科学论断,这与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相关论断颇多契合。

修辞比喻手法应用的准确性,只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精确比较才能实现,这也是《徐霞客游记》文学性与科学性完美结合的体现。今天我们明确“包园石壑”喻体何所指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