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江耐心为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
上周二上午8时,记者跟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范江走进门诊诊室,一位拎着CT袋的阿姨迎上来,“范主任,我是你的粉丝!你说‘磨玻璃结节不用慌’,我专门来找你看。”话音刚落,候诊区好几人跟着附和:“我也是看你视频来的!”范江抬眼笑了,这位坚持在社交平台发科普视频的专家,故作严肃地说:“这可不是我请来的托儿!”诊室里紧绷的焦虑感,被笑声冲散了。
看病前先解“情绪结”
范江是北方人,头发虽有些花白,说话却带着温和的亲和力,常被患者戏称为“老专家”,可他实际刚过五十岁。在门诊,“老专家”最擅长用玩笑打破僵局——不是刻意的“脱口秀”,而是顺着患者的话茬递上“情绪解药”。
74岁的本地阿姨术后复查,范江看完报告后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很早期,不用吃药、不用化疗、不会复发,现在就能回家,半年后再来做CT就行。”老阿姨眉头舒展,嘴里念叨“运气好”。范江接话:“主要是闺女生得好……”一旁陪诊的女子笑弯了腰,“范主任,我是儿媳妇!我当初也是您开的刀,好多年了!”范江点点头:“当初婆婆照顾你,现在你照顾婆婆,这才是最亲的一家人啊!”一席话,让两人眉开眼笑。
一位上海爷叔愁眉苦脸,他被妻子拖来就诊,两个人对着体检单上的肺部阴影提示犯嘀咕。范江接过患者手机查看上面的CT影像,“平时爱抽烟吧?每天至少一包半?”爷叔愣了,“您怎么知道?”“片子上写着呢!”范江见爷叔紧张,又补一句:“这你也信!这阴影就是感染后的瘢痕,没事,半年后复查。”爷叔激动地握住范江的手,“不用开刀?太好了!”转身就冲出门诊,连手机和背包都落在了椅子上,留下妻子在原地哭笑不得。
暑假里从吉林赶来的女教师,因体检查出结节,整个人陷入抑郁,“我焦虑得头疼,以为是脑转移了!”范江仔细看完报告,“结节大概率是良性的,不用手术,一年后复查就好。头疼可能是更年期症状,跟结节没关系。”女教师瞬间红了眼,“太感谢您了!我给您鞠躬!”
“胸外科患者里,80%都在为‘结节’‘手术’焦虑。”范江说,“他们来的时候心里都揣着‘大石头’,我先把这石头挪开,说‘没事’,他们才能听得进后面的医学建议。”
幽默背后是“专业度”
一上午的门诊,八成患者都是范江的“粉丝”,不少人就是为了听他说一句“没事,不用开刀”。可即便需要手术,范江也总能用平实的话消解恐惧。“我总跟他们说,你信的不是我,是专业的医学判断。”在他看来,“粉丝追诊”的本质,是患者渴望“有温度的专业医疗”——既不被吓唬,也不被糊弄。
有位男性患者结节“看起来不好”,范江建议手术切除,患者蔫了:“我还打算去高原旅游呢!”范江跟他握手:“旅游不耽误手术,半年内切都没问题。我判断是早期肺癌,切了就好,不用化疗,也不会复发。”患者追问:“切一块肺对身体有影响吗?”“您平时爱运动,身体底子好,一点影响都没有。”患者的脸瞬间“阴转晴”。
最有意思的是诊室里突然闯进七八个黑衣壮汉,手里还递来两本病历本,把范江吓了一跳。“团购的?”范江开口,逗得所有人笑起来。这是来自江西的一对兄弟,都有肺结节,由亲戚陪着就诊。范江看了影像资料,很快抓住关键:“一个是退休在家享福的,一个是干体力活的,对不对?”见兄弟俩点头,他继续说:“51岁的弟弟,结节像炎症反应,半年后来复查;61岁的哥哥,这不是肺癌,是肺气肿,而且比较严重,赶紧去看看呼吸科。”几句话就把两人的情况说清了。
肺结节不是“一刀切”
门诊里,“体检发现肺结节该怎么办?是不是越早切越好?”是患者问最多的问题。每次遇到,范江都要认真解释:“答案是否定的,什么时候处理,得看具体情况。”
“肺结节不等于肺癌,有的是炎症、结核等形成的良性结节,就算部分良性结节可能转恶性,也需要很长时间。不要一看到磨玻璃结节就急着开刀,随访半年没变化,90%是良性;如果很快变大,反而大概率是炎症。就算最后确诊肺癌,这类结节的手术窗口期很宽,早半年、晚半年切,对预后没影响。”他说。范江的门诊常常从早晨看到晚上,“粉丝”太多,加号成了常态。即便如此,真正被他收下做手术的患者,往往只有十分之一。“能回家观察,就不劝开刀。”这是他的原则。
范江说利用好社交平台这个“延伸的门诊”,能让更多患者避开“盲目手术”的坑。午休时,他掏出手机,一条新留言弹了出来:“范主任,复查结节没变大!”他飞快地回复:“一年后见!”屏幕内外的信任就这样续上了。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