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
父亲钟子芒终年五十六岁。在他留下的一摞整齐的书稿中,有三册写于生命最后三年的日记,记在两本简易的黑面笔记本和一本工作手册上,似乎写得特别随意漫不经心。想象他可能是为排遣当时不能写作的苦闷,也可能是历经风雨而心有余悸,故字迹十分潦草,很多字难以辨认,十分辛苦。在查找父亲十岁发表的短诗时结识了祝淳翔先生,承蒙他慧眼识珠,认为日记对了解和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参考价值,于是我们数月间对日记逐字逐句地辨认解析,反复考证,终于把日记全部录下来了。
钟子芒(1922.12—1978.4),原名杨复冬,10岁即在《小朋友》杂志发表诗歌,终身热爱儿童文学。他创作了经典童话《孔雀的焰火》等数百篇儿童文学作品,编剧的美术片《等明天》《谁唱得最好》等影响深远。这部日记始于1975年1月1日,一直到临终前几天,几乎未曾间断。文笔简洁,每日寥寥数语,曾自诩鲁迅风格。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对疾病的隐忍,对创作的执念,对时事的关心,对生活的热爱,从个人的角度折射出了时代的脉动。
值得注意的是,日记中鲜明的文化印记以及和文人朋友圈的情谊。他千方百计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史作品,从巴尔扎克小说到《水浒》共六百多种,对文学经典的热爱不因时代的局限而衰退。1977年恢复童话刊物时,他在病榻上不断地构思着“绿色啄木鸟”等多篇童话,奋起写作,燃烧起不灭的创作激情。而和劫后余生的文友们频繁交往,几乎每天不断。从日记中一次次出现的“畅谈”中,见证着他们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的友谊。其中杨嘉祐、徐凤吾、陈念云、陈良廷、田多野(洪汛涛)、沈寂等人身影鲜活,勾勒出一幅由彷徨迷茫到乐观坚定的文化人群像,传递出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期的呼吸和心跳。
日记中饮食起居的细节更显生活本味。他当时面对肾功能衰竭晚期,医院看病验尿是常态,病痛贯穿始终,却仍坚持“自力更生自得乐”的生活哲学:常去“美新”食葱油面,去城隍庙喝茶,为购西瓜精打细算;为朋友介绍女友;为邻居劝架;为看电影等退票换票,日记中记录共看了140多部电影。
这本日记定格于1978年4月,如今重读,更感其饱含历史质感,也不乏文人雅趣和市井烟火,仿佛打开通往那个年代的时光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