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云健身:团操教练变身网络主播
第24版:云上的日子 2020-03-16

云健身:团操教练变身网络主播

应琛

2020年3月3日,杭州滨江某健身房内老师们开着网络直播和线上的运动爱好者一起健身锻炼。

线上小团体课程。

抗疫期间,不少热爱运动市民们无法出门锻炼,在家锻炼的他们也各自有着自己的方式。

此次疫情催生了体育产业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新热点,让人们看到了体育产业在“线上”发展的机遇。线上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

记者|应 琛

铺好瑜伽垫,把壶铃、哑铃和弹力带放到一边,白领蛋蛋(化名)打开平板电脑上的视频APP。马上,她就要跟着屏幕另一端的教练运动起来。

往常下班后,蛋蛋都会在健身房“燃脂”,享受运动带来的畅快感受。被迫宅在家里的日子,作为一名有着四年健身经验的“老鸟”,蛋蛋开始了“云健身”,训练场地也从健身房搬到了家中客厅。

减脂塑型、活动筋骨,或就单纯想出出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了微信朋友圈的厨艺比拼外,在家中进行体育锻炼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多个健身品牌和工作室的教练纷纷变身网络主播,发起了线上健身课程;各种奇思妙想的家庭健身小视频也迅速爆红;关于健身的话题网络参与量超过10亿人次……更多人正被带动在客厅、阳台参与一场“云健身”。

矿泉水瓶、油桶、米袋齐上阵

“蛋蛋不要停,保持节奏,40秒争取做10个Burpee(立卧撑)。”平板电脑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与口令。在教练的鼓励下,蛋蛋咬牙坚持了下来,一节一小时的课后早已是大汗淋漓。稍微擦了擦汗,紧接着,蛋蛋又进入另一个“房间”,开始了她的第二节核心训练。

“这些都是我上的收费小团队课程。我平时在健身房就比较喜欢两连,没想到现在在线上也能实现。”蛋蛋告诉《新民周刊》,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在家“吃吃吃”的她一开始还戴着口罩在晚上没人的时候出门跑跑步,也会在家自己用哑铃做做力量训练。

但一个人训练总觉得有些无聊的她看到各大健身品牌开了直播课后,便开始了“云上健身”的生活。“我上过很多地方的直播课,总结下来舞蹈、搏击这些课程,看直播没什么问题,就是少了点人多的热闹。”蛋蛋表示,“但像一些加入力量训练的功能性课程,我更希望能有教练的指导。而且,这些课程只需要一张瑜伽垫的空间,更适合在家运动。”

好在,蛋蛋办卡的健身房后来推出了30多元一节的收费小团课,自诩是“健身老司机”的她立刻报了名。

“个性化定制做得很好,能练到自己想练的地方。教练很专业,口令喊得很清楚,节奏也很好。基本上看完示范后,我就只要听口令就能跟上。毕竟屏幕那么小,要看也看得不是那么清楚。”运动期间,蛋蛋买了壶铃、杠铃杆等专业设备。但其实,双手提矿泉水瓶、肩背食用油桶深蹲、拿着米袋划船……教练也会给出很多替代的方案。

“说实话,我也挺想念这些以前差不多天天见面的教练们的。”目前,蛋蛋每周会上三四次线上小团课。

而且相比起健身房里教练下课就走,线上不太受时间限制。“交流沟通会更多。”不过,蛋蛋也坦言,有些上课的小伙伴会觉得自己受到的关注不多,也有人觉得气氛不行,“可能这种需要技术的课程不太适合新人吧”。

蛋蛋希望,就算疫情过去,这些精品的线上课程也能够得到保留,“舞蹈课,我还是会去门店,因为就是希望在很多人面前Show自己。但‘练肉’完全可以线上,时间还更灵活,不受加班等客观因素影响”。

是“自救”,也是为线下复苏

按照原本的计划,很多健身房都打算在2月29日之后恢复营业,但根据目前全国的疫情防控情况,这个复工复产的时间还要往后推迟。

“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面对着关于“疫情冲击健身行业”的问题,一名健身工作室的老板对《新民周刊》记者说得很直接。疫情之初,他原本打算在春节期间对工作室进行消毒,然后安排一些一对一私教课,或一对四的小团体课程,但是“两起聚集性疫情和健身房有关联”的新闻,以及属地管理部门多次上门,促使他决定彻底关停了工作室。

“这时候肯定安全第一,其实健身群里的学员有锻炼和上课的意愿,但如果出了问题,得不偿失。”该老板坦言,像他这样的小型工作室,场地加人员的运营成本还算能维持,损失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但疫情之下,成本没变,线下营收都在削减;同时还要面临用户留存、再激活等问题,这些挑战几乎是所有的实体健身房都必需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月中下旬,乐刻运动就曾对外公开表示,乐刻每月支出上千万元,这场疫情至少会让乐刻损失过亿元,甚至数倍。

“云健身”成了大部分健身品牌和工作室都会选择的“自救”方式。除了那些原本就驻扎在知乎、抖音和B站等平台的“健身大V”外,记者注意到,许多健身品牌也纷纷进驻不同的平台,除了直播团课之外,还会上传教练的各种教学短视频。

韩翔(化名)是某连锁健身品牌的全职教练。从2月下旬开始,他们公司也加入了直播大军。“线上授课其实对教练的要求更高,首先考验教练的综合能力,而且你面对的是一台机器,没有会员与你互动,所以自嗨很重要。现在直播授课的平台这么多,只有优质的直播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你的直播间。”韩翔告诉记者,为了增加与会员的互动,后期改成了两名教练一同直播上课,“当‘网红’也挺考验教练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互联网上看的人多了,底下评论说什么的都有。”

现在,韩翔一周有两节直播的舞蹈课程,“不是所有教练都参与网课,这两个月的收入大打折扣也是肯定的了”。

前不久,一条推文在朋友圈热传:美团骑手新增3.7万人,37.6%来自健身教练等生活服务业。

记者随后从美团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是自 2020 年 1 月 20日至 2 月 23 日,美团外卖配送平台新招聘 7.5 万名劳动力成为外卖骑手。调研数据显示,新增骑手中 37.6%来自餐饮等生活服务业,27.2%来自制造业企业,13.8%来自小微创业者。他们当中,不仅有理发师、IT从业者、健身教练、老师、网约车司机、摄影师、在校大学生,还有想要环游中国的穷游者。

“这条新闻我也看到并转发了。老实说,我并没有当真,身边目前也没有家练转行,不过确实觉得健身教练太难了。”韩翔说。

除了免费的直播课程,健身教练江月(化名)所在的公司还推出了收费的“一对八”小团体线上教学。

“我们看到了会员的需求,在广泛征集意见后才决定上线的。当然,公司要求是最少满4人才能够开课。”江月说,原本还担心收费后没有会员,“但目前来看,很多课程都是一位难求”。

既然是收费,就要保证质量。江月表示,能开课的教练业务水平必须过硬这点自然不用多说,“更关键的是,我们教练会花大量的时间与报名会员进行沟通。课前在了解会员的需求、能力后,我们团队再设计不同Level(级别)的训练。教练上课时,也能有的放矢地隔着屏幕进行指导。课后,教练还会通过微信群进一步指导,以及回答会员的问题”。

除了单打独斗外,据公开报道显示,健身品牌Keep联合每日瑜伽、Lululemon等10余家品牌推出的全网联盟运动直播进行时活动,累计参与人数突破5600万,每日参与人数平均提升145%。

“云健身”带动更多人在家里健身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肯定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背后,于各个健身品牌而言,更是一场资源争夺战。

一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影响力越大,流量越多,对消费者的宣传力度就越强,那么疫情过后,线下门店客户的重新激活甚至是新客户的增长,就会更理想。”

打通线上线下的新机遇

事实上,在疫情期间,健身从来是一个没有被忘记的话题。

记者在新浪微博“宅家健康运动计划”的话题看到,该话题共有19.3亿的阅读次数和76.7万余次的讨论。张继科、杨威等奥运冠军及众多健身博主纷纷参与其中,上传专业锻炼视频进行指导,体现出社会公众对健康话题的关注。

在抖音上,“居家健身有新招”“平板加速挑战”等话题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均突破10亿次。B站的数据则显示,疫情期间平台健身运动视频累计播放量达6.6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0%,用户总观看时长同比增长了164%。在小红书平台上,疫情之后健身内容笔记发布量增加2.01倍,其中健身视频播放量上涨2.09倍,“宅家健身打卡”相关笔记获得上亿次浏览。

经此一“疫”,或是打通线上线下的契机。

在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时,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就曾表示,除了带来一些冲击和挑战外,疫情也催生出了体育产业的“线上”新机遇。

“此次疫情再次证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的重要性。”彭维勇说,“与此同时,钟南山的健身视频广泛传播,更加激起了人们强身健体的愿望和需求。”

针对这种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及时推出了科学健身十八法、健身短视频,动员知名运动员、教练员制作健身科普知识视频,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教会人们如何“宅出健康”。

上海体育局也积极响应总局号召,自1月24日开始启动制作居家健身指导系列视频和疫情防控知识图文信息,在“上海体育”政务微信、“上海体育”政务抖音上推出。

上海体育局还精心制作了“冠军Jiao你做运动”系列,邀请吴敏霞、王励勤等近20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拍摄居家锻炼视频,为市民在家健身提供“金牌”示范和指导。视频内容丰富专业,既有冠军的“秘籍”,也有和小朋友的亲子互动,通过明星效应,引领居家运动健身风尚。该系列自2月10日开始,每天推出一位冠军运动员,教授一组健身动作。

乐刻运动也联合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体育总会推出“宅家也爱做运动”专栏以及“宅家运动”的团课直播,算是在疫情期间把“云健身”和健身课直播做得挺火热的健身品牌之一。

彭维勇指出,此次疫情催生了体育产业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新热点,让人们看到了体育产业在“线上”发展的机遇。而这一趋势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业态中尤为明显,线上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

“未来,我们也将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支持以冰雪、篮球、足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这些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的不断增长,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彭维勇说。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