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云上的速度 云下的温度
第64版:云上的日子 2020-03-16

云上的速度 云下的温度

王泠一

入沪旅客在上海南站亮码进站。

徐汇区“看家护院 邻里互助”汇治理小程序。

市场监督人员对沿街商铺扫码检查。

徐汇区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大厅的徐汇区疫情防控指挥平台。

市民使用徐汇“汇治理”预约口罩、扫码登记。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代表的上海,怎么做到抗疫和复工两不误?两年来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机制,也就是白领们口碑中的“云服务”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

撰稿|王泠一

新冠收拾了中国,还是中国收拾了新冠?这是韩国友人朴根太先生向笔者发出的疑问。笔者认识朴先生居然已二十五年了,如今他是CJ集团社长。他老家恰恰是大邱,也就是当下韩国的“武汉”。这让CJ集团摄制的影片《寄生虫》获得奥斯卡奖的喜庆气氛,还来不及全民分享就变得荡然无存,还有点不合时宜了。

笔者断然回答朴先生的是:中国已经收拾了新冠,希望韩国参照中国不少经实战检验为有效的“兵法”与新冠相抗衡,祝福他的祖国和美丽家乡也能早日把新冠收拾了。作为韩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家,朴先生又很担心如此严格的社会防疫措施,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景气和预期。笔者的见解是负面影响在今年上半年会存在,关键是审时度势把握好抗疫和复工的关联。这是社会运转的两个轮子。

那么,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代表的上海,是怎么做到抗疫和复工两不误的呢?笔者告知朴根太:两年来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机制,也就是白领们口碑中的“云服务”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不仅企业感到便利了,而且公众处理生活事务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减轻不必要的焦虑。一网通办的典型,就是上海中心城区信息化、智能化从硬件到软件都已经持续耕耘多时的徐汇区。

“优等生”的云服务

作为城市智慧管理的“优等生”,徐汇区去年6月成立了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与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大数据中心实行“三位一体”运行,做到行政服务中心在前端推进政府改革精简化、城运中心在中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大数据中心在后端推进数据支撑精准化。这样的机制设计和不断优化,首先支持了当前的防疫工作。

例如,借助区域内实有人口数据库,徐汇区大数据中心设计了“社区疫情动态分析模型”。这个新开发的模型,就是通过对“确诊、疑似、密接、重点地区来沪”等十三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并以红黄蓝进行区分,可实时对整个徐汇区九百五十七个小区疫情进行风险评估而无一死角。这种社会管理的创新,一方面可以让钟南山和张文宏等前线白衣战士放下心来,使他们关于4月底局势出现根本好转的预言可能成真;另一方面值得海外城市如韩国大邱等抗疫第一线借鉴。

有关专家告知笔者:徐汇区开发的这套防疫检测系统在近期的实战中经受了考验。如2月25日和26日两天,徐汇全境共发现七名疑似病例,其中三名疑似病例未居住在徐汇;而二名疑似病例所居住小区,已经显示在2月24日发布的“高风险小区清单”内;其余二名疑似病例所居住小区,位于“橙色”较高风险区域。这种特殊时期的信息化公开,有效地防止了社区居民的恐慌心理;同时从社会安全角度来看,也有助于防止谣言的传播及出笼。而徐汇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宋开成还认为:大数据的有效开发不仅可以追踪实况,还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

宋开成举例说明的是:上海近期全面启用“随申码”,要求每位入沪人员必须填写健康信息。相比之前通过警务随身pad查验身份证,“随申码”大大减轻了工作量,但对上海南站这一入沪“大门”来说,还有更高需求——压缩检查时间、提升通行速度。徐汇区大数据中心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地开发出了“上海南站客流分析模型”,就可以精准估计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客流量。

他具体向笔者介绍到:“通过和市级部门协调,我们对接了火车客票系统,建立南站返沪人员排查工作实战场景,可获取未来24小时南站到达旅客情况。”如经过对整个2月份客流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后,开发小组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性:当月南站日均旅客数量5000人,主要集中在9点至10点、12点至13点两个时段,平均客流量占全天的40%左右。基于这个分析,徐汇区大数据中心向南站相关部门建议:加强这两个时段的工作力量投入,对返沪人员进行精准且有序的排查。建议得到了果断采纳,其效果是既有序安全地掌控了复工人员返回,也减轻了南站工作的强度。

从常态的智能化城市管理需求来评估的话,可以说:“模型分析数据反映了真实状况,能够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敲门。”如2月中旬,经营着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翟先生打算复工,事先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复工条件,发现需要登记员工返沪日期、是否隔离等信息。“去哪里备案?怎么登记?”一下子难住了翟先生,询问了圈内好友,得知“汇治理”小程序平台可以线上登记。他自然产生疑问:“行不行啊,光靠一个小程序?”不过,令翟先生感到意外的是,登记非常顺利。即登录企业板块,选择企业复工备案板块,法人库内的姓名、身份证等相关信息系统会自动匹配,完成企业复工人员网上登记,整个过程居然不到十分钟。系统还自动生成企业法人二维码,25名公司员工通过翟先生分享的二维码,就能同步“码”上填报。没过几天,翟先生就拿到了复工备案过审通知。“我自己就是做互联网的,没想到上海可以把大数据用得如此精准!”翟先生感慨道。

这样顺利的复工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徐汇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大数据工作组,开发“汇治理”等疫情防控系统及指挥平台,力图用好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以及道口健康登记、“随申码”、企业复工登记等市、区相关数据资源,精准赋能疫情防控和营商服务。

形势总在逼人:尤其是进入3月之后的华东地区,复工复产呼声开始日益高涨。就在3月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一网统管”课题调研组在徐汇区城市运营中心平台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大数据“超级工厂”精准支撑社区防疫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战斗力。初步答卷是可以拿高分的:考察当日,已经累计访问1674.7万人次,支持1.65万家企业、5000多家商铺、76家工地复工复产复市……眼下,徐家汇也已经恢复生机!

倒逼政府效能改革

目前,徐汇的经验已经具备了全市推广的可行性,甚至可以为海外城市有所合理借鉴。当然,一网通办在加速了网上办事便捷性的同时,也不可能替代所有的人工服务和部门上门服务。企业所期待的营商环境,很多是线上无法充分解决的,还需要更实际的制度化或政策性创新。

例如,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和企业名称的国企负责人就告知笔者: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的基本面继续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上海也将如期实现今年的全面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等根本目标;但是当下态势下,迅速实行全面复工的成本是很高昂的。他的例子是:一个跨越全年周期的建筑工地要实现全面复工,就会有一千多人投入工程建设;一千多人从外地回到上海,要经过十四天隔离、且必须是旅馆单间条件下完成;这样的高昂成本是以前从来没有面临过的局面。所以,没有进一步政策性创新、企业自然会觉得很难马上就地实现良性的经营。因此,笔者认为云上讲究速度,云下还需温度。

那什么叫“云下还需温度”呢?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困难打造些新平台。如笔者在调研中就了解到一家新疆风味的烤肉连锁店,本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主打的羊肉和牛肉原材料基本上依赖于新疆原产地供应,现在原产地的原材料物流供应已经中断四十多天了。而企业如果宣布彻底关门,则意味着一千多个少数民族员工的失业。面对困境,企业投资者和员工们都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投资者表态决不会关门和解雇员工,而员工们纷纷表示无营业额期间不要工资。但是总得有活干、有新的利润源吧?企业投资者、企业工会代表经过市场调研,发现社区居民和社区范围内已复工的其它企业需要外卖(盒饭)服务;而那些鸡肉、鱼虾和蔬菜等潜在的新服务品种所需的原材料,也很容易在上海本地市场就近获取。

那么,能否尽快转型为新快餐服务呢?如按原先的工商管理和食品安全制度,是很难变更的。甚至需要重新注册一家公司,接受验资、消防、食品安全等相关检查流程后才能展开新的业务。这就需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和提高线下工作温度了,让企业尽快转入新角色而渡过难关,也算是抗疫和复工倒逼政府效能改革吧。(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