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24年7月,李琳受邀到北京大学演讲。
上图:“烧鸡店”走红后,李琳偶尔在店里直播,和年轻网友互动。 摄影/王仲昀
扫码观看 独家精彩视频
左图:为了做好售后服务,李琳自学了手机维修。 摄影/王仲昀
上图:开店16年,李琳面对村里老人各种奇怪的问题,总是很有耐心。摄影/王仲昀
视频里那些不会用手机的乡村老人,让人想起自己留在老家的爷爷奶奶。
记者|王仲昀
背后是蓝绿色的黑板,面前是一张简单的讲桌,李琳万万没想到自己能站上北京大学的讲台。这是2024年夏天,李琳受邀到北大参加“京港澳台”人口老龄化专题夏令营,主办方邀请他讲一讲怎样帮助农村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这对于在徐州吴邵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李琳来说,实在是人生的“惊喜”。
后来,央视新闻的人来到村里,拍李琳的“烧鸡店”,拍他生活过的老房子,前前后后拍了3天。1月14日,他的故事出现在央视新闻《24小时》栏目。
4年前,经营手机店的李琳开始拍短视频,但一直没太大起色。直到去年,流量找到了他。
现在李琳每一条视频下面,几乎都有成千上万的点赞。
李琳对走红的思考是,自己只是坚持在做一件小事。
老板,“我手机打不着了”
李琳“烧鸡店”,不卖烧鸡,实际上是一家手机店。
“这不成了吗?这又成交了一台,兄弟们!”3月初的一个下午,李琳坐在手机店里,熟练地直播。
来手机店办事的,多是吴邵村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们起床早,习惯早上来找李琳帮忙。午饭前后,人群散去,李琳借直播打发时间。
出生于1987年的李琳发现,爱看自己直播的人很年轻,许多是“00后”。聊聊天,顺带帮忙给二手手机估价,再回收一些手机,这些几乎是李琳直播的全部内容。
有一些年轻人是李琳的粉丝,恰好生活在徐州附近。他们专门来这个农村手机店,和李琳见一面。“烧鸡店”成了打卡点。
像李琳这样做手机生意的,在中国有很多,但是做成“网红”的很少。李琳拍短视频的初衷,是为了宣传手机店。这些视频常以李琳的一句“你手机怎么了”开始,又以“买手机上哪来?李琳手机店!”这样带有广告意味的口号结束。
在视频里,老人们看着镜头,一边笑一边喊口号。徐州方言,“手机”听起来像“烧鸡”。李琳有次给视频配字幕,声音自动识别为“烧鸡店”。
2024年,李琳的视频流量上涨,网友开始玩梗,“李琳手机店”变成了“李琳烧鸡店”,更有甚者,直接在地图App上把店铺名称改成了“徐州李琳烧鸡店”,旁边的标签写着“味道浓郁”。
这些时长几十秒的视频能走红,乍看是因为“烧鸡店”这个梗带来的效果,有些抽象,又有些好笑。等网友们看完视频,笑着笑着就泪目了。一个存在已久的时代痛点,浮现在李琳的视频里。
一条最近的视频里,一位大爷拿着老年机到店,告诉李琳“手机打不着了”。李琳看了一眼,屏幕上显示“无SIM卡”。他拆下手机壳,把SIM卡拿出来再重新装回去,手机又“打着了”。
还有人来求助,说拼多多一直不给他退款,李琳翻了一圈,发现对方是在淘宝买的东西。一天晚上,村里的老人李建华发现手机连不上网。李琳检查,手机没毛病,于是跟着老人回家。重启了路由器后,网能连上了。
过去几年,李琳遇到的问题奇奇怪怪。手机突然没了声音、屏幕不够亮了、微信绑定不了银行卡、忘记密码或者带手机去种地,泥土进了手机卡住键盘……智能时代,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小事,难倒了村里的老人们。
记者采访这天,见到76岁的曹大爷走进店,说自己的老年机开机键“按不动嘞”。李琳熟练地拆开手机,发现是手机积灰太多,甚至还有稻草,堵住了按键。
从李琳的视频能看到,老人们来寻求帮助,有些已经超出了手机范畴。有人想让李琳给开“无犯罪记录证明”;有人拿着银行卡,让他给查查为什么最近被莫名其妙扣钱;还有阿姨来找他,想让他帮忙挂个“专家号”。此外,这里原本就是附近村民的快递站,也提供代缴电费的服务,还和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多年。在这家“烧鸡店”,老年人甚至能拿着存折来取钱。
有网友发现,在短视频平台搜关键词“徐州政务服务中心”,第一个跳出来的选项是“李琳手机店”。
李琳原本没有意识到做这些事的意义,因为开手机店以来,帮乡亲解决一些小问题,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他开店多年,向来重视售后服务,“农村店,主打长期主义”。
2024年夏天,北京大学一个人口老龄化专题夏令营邀请李琳去演讲。他写了几百字大纲,对方帮他扩充到几千字,最终题目定为——《跨越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北大演讲的经历提醒了李琳,原来有一个专门的词汇——“数字鸿沟”,用来形容村里老人正在经历的难题。自己多年来一直做的事情,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从北大回到村里后,李琳的流量更高了,B站和抖音的粉丝增长很快,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接到了300多个陌生电话。有人真想卖手机给他,也有人只是想找他唠嗑。女儿在学校里,收获了新外号“烧鸡姐”。同学们都知道,她有一个开“烧鸡店”、拍视频的爸爸。
回乡青年的“数字反哺”
记者到李琳手机店采访时,春节刚过完不久。年轻人离开老家,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吴邵村在徐州东边,有6321位村民,外出务工人员占就业人员的60%以上。
李琳的手机店在村里很好找,就在通往县道的十字路口附近。最近的张集镇中心,离这里还有10公里,因此李琳的手机店服务范围广。
李琳打小在这里长大,后来中专毕业,外出打工,修过电脑和复印机。2009年,在徐州市打工的李琳决定回村,用一万多元的成本接手了这家店,自己当了老板。当年,市面上主流的品牌手机是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但是在村里,人们更愿意买杂牌机山寨机,价钱便宜。
杂牌机在吴邵村很畅销,但有个最大的问题:容易坏。卖出100台,可能一二十台都需要维修。为了做好售后,李琳开始在互联网论坛自学手机维修,一点一滴,边干边学,慢慢熟练起来。
和老人打交道久了,李琳也学会了老人描述问题的“话术”。有些话他一听,就大概知道老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一位奶奶拿着新手机走进来,说自己打电话有声音,但是微信打电话没声了。李琳秒懂,认为应该是新手机默认将微信的麦克风权限关闭了。拿过手机一看,果然是这样。
2013年,4G技术普及,手机店迎来一波智能手机换机高峰。前几年疫情期间,出行都要扫码,这是老年机不具备的功能,许多老人借此换上了智能机。老人拿着新手机,却不知道怎么用,纷纷来找李琳求助。李琳能懂老人们的话术,也是因为那一阵帮过太多老人。
在妻子蒋飘薇眼里,李琳是一个足够有耐心的人。开店这些年,除非是完全没法解决的问题,他通常不会直接拒绝老人。
手把手从注册微信账号教起,李琳告诉老人们可以用微信给子女们打电话。教完微信通话教怎么扫码,再教怎么刷短视频解闷。每天教得多了,李琳想到用短视频记录下来,发到网上,希望有更多老人能看到。
有网友评论,视频里那些不会用手机的乡村老人,让人想起自己留在老家的爷爷奶奶。李琳没想到的是,这些视频在后来有了新名字——“数字反哺”。
“网红”之后的新烦恼
李琳在社交媒体的简介里写道,“学历不高,没大本事”,不过妻子觉得,丈夫脑子灵活,善于学习,喜欢研究新鲜事物。在李琳店里,直播工作台上放着一本《图解博弈论》,另一边的茶几上还有一本《想赢就要敢上场》,作者是周鸿祎。
最近几年,李琳不断改进自己的短视频。和早期的短视频相比,如今李琳的“作品”风格明显更一致,有统一的封面样式和字体颜色。初看给人感觉有专业团队,但他向记者证实,几乎都是他一人完成拍摄和剪辑。
为了增强视频的“戏剧性”,李琳意识到“剧情反转”的重要性。现在他喜欢给自己的视频封面打上几个大字——“维修骗局”,或是“纳米技术”。
几年前,李琳看过一个老人因手机屏幕不亮而去维修的视频,老人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屏幕摔坏了,但其实只是他无意间把屏幕亮度调到了最低,却为此花了两百块钱的维修费。此外,他还看到同行用“纳米技术”维修手机。老人听到所谓的“纳米技术”,会觉得很厉害,更愿意付钱。
李琳没有复制这样的“骗术”,但他学到这些话术,用在了自己的短视频里。他以“农村大姐太好骗了,秒赚50元”“这家店专骗老年人”作为视频标题,在给老人修手机前,也会装作要收钱,实际上最后没有收。
这些“反转”操作,让视频流量比之前高了不少,也确实起到了引流的效果。李琳坦言,从2020年开始拍视频,店里的客流一直在增加。有一些粉丝之后,也让回收二手机的业务更广泛。
2025年春天,李琳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不再有那么多媒体和营销号联系他,但他也有了新任务。安徽移动的朋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去当地,分享运作营业厅的经验。
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卖手机的同行私信他,请教怎样拍视频流量更高。李琳仔细地看完对方发表过的视频,逐帧截图,做好标记,给对方发过去,在语音里分享自己的经验。
许多网友认为李琳有了“网红”潜质,但他不以为然。“直到现在,拍视频只是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李琳告诉记者。
李琳可能不会成为“网红”,但李琳手机店这条“赛道”确实很独特,那些噌噌上涨的流量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讨论李琳手机店经营模式能否复制的同时,网友们也意识到,老年人这一群体存在巨大的差异。有老人为智能机的使用而困惑,也有老人已经开始学习DeepSeek这样的最新科技。最近,广州老年大学开设全国老年大学首个DeepSeek班,报名开始1分钟后便满员了。
大城市的年轻人提出“断亲”,但在农村,传统的熟人社会还在运转。“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费孝通的论述,在李琳的视频里仍有迹可循。
至于李琳自己,最近也有了新烦恼:村里老人也会刷短视频,知道李琳找他们要钱多是“套路”,于是“纳米技术”这一套话术不好使了。还有人“要面子”,不愿再出现在视频里。李琳手机里积攒了不少素材,但很多都不能发。不想当“网红”的李琳,开始有了流量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