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价暴涨” 与“撤销财务省” 示威,映射出日本在全球变局中的困境。
刘 迪
基本食品价格与税收,是现代国家政策最敏感的变量。
2025年3月,日本人的饭桌和街头同时燃起怒火,一碗米饭,成了生活焦虑的缩影,一场示威,成了社会不满的宣泄。最近日本媒体频频报道米价暴涨,强烈冲击民生。同时,东京街头爆发“解散财务省” 抗议,示威者对日益沉重的生活负担发出愤怒的吼声。这两件看似独立的事件,是否在诉说同一个现实?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通货紧缩阶段,物价涨幅较小,甚至部分商品价格下跌。然而,疫情后,通胀压力加剧,物价普遍上涨,但工资增长缓慢,导致生活成本不断攀升。2025年初,生鲜蔬菜价格飙升已引发社会关注,3月,大米价格的暴涨更是引发民众广泛担忧。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3日至9日,超市5公斤装大米的平均价格达到4077日元,同比上涨99.3%,并连续十周上涨。日前笔者在东京“全家” 便利店看到,“国产越光” 2公斤装售价高达1920日元,令人吃惊。
表面上,米价上涨是因气候异常导致减产,实则根源在财政与农业政策。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人均大米消费下降,政府为维持米价,推行水田转作,长期限制稻米供应。农林水产省负责实施稻农补贴,但在财务省主导的财政紧缩政策下,农业补贴逐步削减,抬高稻农成本,进一步压低种植意愿。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生产成本上升,而政策调整迟缓,供需失衡加剧,最终推高米价。
理论上,进口大米可以补充国内市场供给,但日本政府对大米进口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根据“最低市场准入配额(MMA)制度”,每年零关税进口配额仅为77万吨,而超过配额的大米需缴纳每公斤341日元的高额关税。这使得海外廉价大米难以对市场形成有效补充,进一步推高国内米价。
2025年2月21日,东京霞关财务省前出现了“解散财务省” 的示威,约有1000人参加。不到一个月,这一抗议迅速扩展至全国,3月14日,包括札幌在内的12个城市同步爆发示威活动。
这场示威的起点是财务省反对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年收入103万日元),使得低收入群体的税负压力持续加大。而随着物价飙升,民众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示威规模逐步扩大。
历史上日本曾因米价暴涨引发社会危机,如1918年“米骚动” 导致内阁总辞,1993年因减产被迫紧急进口大米。虽未达粮食危机程度,但若政策不调整,社会矛盾或将加剧。
“米价暴涨”与“撤销财务省”示威,映射出日本在全球变局中的困境。官僚固守管控,忽视产业转型,弱势群体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剧。财政紧缩削弱农业支持,推高米价,而工资停滞与物价飙升的双重挤压,使民众焦虑进一步加深。
基本食品价格与税收,是现代国家政策最敏感的变量。这两者的失衡,是否正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发自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