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医疗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呼应了现实中的医疗改革。
上图:郑晓龙导演的《急诊科医生》。
上图:《问心》标志着行业觉醒,医疗剧越来越专业。
下图:港剧《白色强人》中穿插了很多医疗案例。
2020年以来,国产医疗剧逐渐在“去偶像化”,试图摆脱过往观众的一些刻板印象。
未来医疗剧将在政策引导下,持续探索 “行业真实” 与“艺术虚构” 的黄金分割点,通过技术创新与叙事突破,成为社会情绪的调节阀与公共讨论的催化剂。
记者|王仲昀
无论是海外的《匹兹堡医护前线》,还是国产剧集《仁心俱乐部》,“医疗剧” 在2025年又一次出圈,愈发成为影视生产当中不容忽视的“赛道”。
然而这条“赛道” 算不上新鲜。尽管时常因为专业性被医疗人士吐槽,但没有妨碍国内影视圈近年来不断涌现爆款医疗题材的作品。从早先的热播剧《心术》,到被网友排进豆瓣电影Top250榜单的《我不是药神》,再到最近的《仁心俱乐部》,这些年来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出圈,除了部分明星的加持,制作的进步,以及对不同时期现实医疗制度的呼应,都是吸引观众的加分项。
近日《仁心俱乐部》编剧翁海鑫、王欢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未来医疗剧将在政策引导下,持续探索 “行业真实”与“艺术虚构” 的黄金分割点,通过技术创新与叙事突破,成为社会情绪的调节阀与公共讨论的催化剂。
模仿经典,回归现实
医疗剧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生产制作主要都集中在近30年。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剧领域中,医疗剧与警匪剧、律政剧和媒体剧并列为最受关注的四类行业剧。在中国,尽管1986年已经有了第一部医疗剧《希波克拉底誓言》,但讨论比较成熟的医疗剧,应数2001年郑晓龙导演的《永不放弃》。
诸如《甄嬛传》,郑晓龙导演的代表作有很多,但许多观众不知道,他早在距今24年前已经执导了一部医疗剧。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幼斌在《永不放弃》中饰演了一位身穿“白大褂” 的急诊科主任李大明。如今因为抗战剧《亮剑》当中的“糙汉” 表演而被年轻网友做成表情包的那个男人,当年也演过如此温柔的形象。
2017年,郑晓龙和刘雪松合作,又执导了一部医疗剧《急诊科医生》。当时郑导表示,拍了许多剧集,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仍然是当年执导的《永不放弃》,“因为这是有情怀有意义的作品”。
翁海鑫告诉记者,国产医疗剧的演进,目前看来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专业启蒙期是2000-2010年。这一时期的医疗题材作品以《永不放弃》《无限生机》《医者仁心》为代表,创作聚焦医疗行业本身,强调专业性与行业真实。例如《无限生机》通过北京协和医院的真实案例改编,展现急诊室的生死时速;《医者仁心》直面医患矛盾,塑造了钟立行等理想主义医生形象。这一阶段的医疗剧以 “职业纪实” 为核心,奠定了行业剧的基础范式。
除了上述提及的《永不放弃》取得了良好口碑,2005年播出的《无限生机》虽然在当年尚属小众题材,但同样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部剧的豆瓣词条下,有一条高赞评论写道:“感谢这部剧让我踏上了学医的道路。那时我才上小学,对苏虹医生非常崇拜,所以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也希望我长大能像她一样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不过这一时期的医疗剧,对于美剧的模仿痕迹很明显。2001年《永不放弃》编剧点点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对此更直言不讳:“故事是抄的,真话。”
当时点点表示自己边看美剧,边替国产剧有点着急。“塑造的人物不现代,节奏太慢。当我看了美国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时,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他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反映得很职业化,却又不让观众感到是一部行业片。” 此外也有观众表示,《无限生机》不仅片头模仿了《急诊室的故事》,其中的病例和人物关系也与上述美剧很接近。
这些创作的路径和当时的影视生产市场化有直接关联。21世纪前十年,正是国内剧集市场生产思路转变阶段。不仅仅是医疗剧,这一阶段的多数国产都市剧,都离不开学习和模仿美剧的快节奏情节和多面人设。
在翁海鑫看来,经历了最初的专业启蒙之后,国产医疗剧在2010年至2020年间,进入了“偶像化迷途” 时期。他表示,受市场流量逻辑驱动,一些作品将医疗场景简化为恋爱背景,医生形象被“霸总化”“完美化”,专业细节被边缘化。例如某剧中出现“用手机灯光做开颅手术” 等违背医学常识的情节。
“医疗剧‘偶像化迷途’时期的争议,促使行业反思:医疗剧的核心价值究竟是职业真实还是娱乐消费?” 翁海鑫说道。
在这一阶段,尽管也出现了《心术》和《我不是药神》等出圈的医疗题材作品,但总体上看,专业性缺失,以及过于偏向人物情感纠葛,医疗剧的整体水平难以令观众满意。
而从2020 年至今,医疗剧当中的现实主义回归了,《问心》《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仁心俱乐部》等作品标志着行业觉醒:“创作者通过‘医学现实主义’方法论,重构了创作逻辑。医疗剧呈现出专业细节、社会议题、人性深度的三维叙事特征。” 翁海鑫说。2023年,更是医疗剧创作的丰收之年,先后有《白色城堡》《问心》《欢迎来到麦乐村》《非凡医者》《后浪》《赤子之心》等剧集在卫视或网络平台热播。
专业打底,呼应现实
《医者仁心》的制片人兼编剧徐萌曾经在采访中表示,“医疗剧是电视剧皇冠上的明珠,全世界的影视人都以能拍摄医疗剧为职业最高荣耀”。
医疗剧,并不好拍。国内的影视从业者努力了20多年,依然在摸索医疗剧能够取得“本土化” 成功的路径。
在观众的想象中,医疗剧的剧本就离不开海量的专业名词和病例呈现。而在实际拍摄时,对道具、置景乃至演员表演都有很高要求。《外科医生》导演李雪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当面对医院这个拍摄场景时,他发现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蒙的,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在之前拍摄年代戏和古装戏时都是没有出现过的。翁海鑫也告诉记者,近年来专业性已经成为国产医疗剧的一道准入门槛。
一方面,医疗剧因为与现实贴近,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要面对,情感浓度高,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甚至更大;另一方面,医疗剧很考验专业性,一部专业又好看,叫好又叫座的医疗剧,需要极高的“建构现实” 和“反映现实” 的能力。对成熟的剧集市场来说,医疗剧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其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剧集行业水平。
文娱产品是现实的镜像。一个时代的剧集,多多少少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样貌。从海内外的创作经验看,医疗剧的描写重点,随着社会对医疗事件和医疗制度关注方向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医疗剧能否拍得好看,拍得深入人心,除了专业性做足功课,能否和现实呼应,也考验着创作者。“社会镜像功能的强化,也是国产医疗剧发展趋势之一。” 翁海鑫说道。
21世纪以来,随着医疗市场化程度增加,社会新闻中有关医疗黑幕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也影响到了电视剧的创作。2005年播出的医疗剧《背后》,就在剧情中呈现了医药代表通过钱色交易贿赂医生、患者因贪慕钱财敲诈勒索医院等剧情。
《心术》播出的2012年,“医患矛盾” 开始在网络引起热议,剧中也有女主角为了保护被殴打的同事冲上前的剧情。这一现实问题,至今依然在医疗剧中有所体现。
2014年国家开放二胎后,产科医生成为医疗剧热门的创作对象,接连出现了两部剧集——《产科医生》《产科男医生》,后来又拍了《爱的妇产科》。
被视为2019年“年度港剧”的《白色强人》,核心内容围绕中国香港的医疗体系改革。在围绕医疗改革方案的斗争中,这部剧穿插了很多相关的医疗案例。医疗问题和社会议题,在剧中紧紧捆绑,节奏令观众“上头”。《白色强人》在2022年推出了续集,依旧保持着对现实的呼应。彼时罕见病开始得到公众更多的关注,郭晋安饰演的杨逸韬在剧中表示,政府应当给罕见病患者提供兜底保障。
2023年,时值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医疗剧也出现了相应的致敬作品——《欢迎来到麦乐村》——这部剧讲述了以马嘉、江大乔、武梅等为代表的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救死扶伤、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
哪些人爱看医疗剧?
随着越来越多医疗剧出圈,这一类型剧集的受众也引起了市场好奇。精准把握受众的喜好,会影响创作者下一步的考量。
在2010-2011年的播出季里,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总收视率在全美所有节目中仅居第31位。但它在18岁至49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中,收视率高达第9位。连续播出近20年,《实习医生格蕾》深受美国青年观众喜爱。
如果按照美国人的经验,年轻人应是医疗剧主要受众。但是在中国,近年来医疗剧主要受众年龄,呈现出不一样的格局。2023年赵又廷主演的《问心》,在播出第一周,央视黄金时段收视率接连破1,连续多天蝉联全频道收视冠军。但这部剧在当时的网络热搜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猫眼平台数据与同时期的热播剧相比也显得平庸。《问心》在电视播出和网络播出的效果差距不小,意味着这部剧获得了更多“客厅观众” 的青睐。换句话说,中老年群体比年轻人更爱看这部医疗剧。
《问心》热搜表现和实际收视率的明显反差,并不是孤例。2023年5月播出的《白色城堡》,拿下多个卫视直播关注度日冠,可猫眼热度始终在榜单第十名徘徊。《关于唐医生的一切》《亲爱的生命》《谢谢你医生》,收视率均破1,但网络平台热度数据都一般。
2020年以来,国产医疗剧逐渐在“去偶像化”,试图摆脱过往观众的一些刻板印象。没有了流量演员和甜宠情节,也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粉丝基础。这一创作定位的转换,随即带来了主要受众群体的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