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忠毅
大世界在迎来100岁的时刻,终于又向世人打开了久闭的大门。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驻大世界,成为回归以来的“当红”主角。然而,我们却并没有看到昔日大世界“排队限流”的火爆。我想,一是因为时代审美与需求发展了,二是因为大世界赖以成名的灵魂缺失了。
大世界曾是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公益性休憩娱乐场所,定位就是面向人民大众。目前主打的非遗项目,作为民间艺术,其实只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方面,而更主流的,则还应该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民族和地方戏曲。大世界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戏曲大超市”,我建议:重拾“看家本领”,让戏曲这个灵魂尽快回归。
黄浦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不妨以此为灵魂,讲好故事。可以融合市戏曲家协会和各专业院团,在市级文化发展基金中予以立项支持,组织作家、编剧、艺术家,根据曾经诞生、亮相在黄浦的红色经典,深入挖掘背后众多革命者故事和历史篇章,原创各类短小精悍的戏曲作品,进而打造大世界经典版、驻场版“红色戏曲”原创品牌,带动各类戏曲“重返”大世界。
我们江南又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利用好这一点,让民间戏曲团体都来“登陆发布”,打通“戏曲大超市”的“供货渠道”,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比如,与市文旅局和江南地区各文联、非遗部门联动,依托文商旅联盟平台,举办定制型、创新型、主题型“长三角戏曲故事会”活动,结合长三角各地的文化、旅游推广举措,形成来自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地方戏曲精品展演项目,让江南文化在大世界这个舞台上,活色生香起来。
有作品,更需要有人来参与。大世界有着商旅文资源集中的优势,我们可以想法推动各类戏曲消费群体“自助式”联动,吸引广大热爱戏曲的市民都来加入这个文化盛宴。不妨联合市文旅局和市、区各级群艺馆、文化中心,将大世界戏曲舞台纳入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定点项目,联合周边区域商业单位,资助建立“戏曲路演基金”,与公共文化配送项目对接,吸引、组织各类民间自发的戏曲爱好者团队进入大世界展演,完善公益性演出、营业性演出低价票及学生优惠票等,引领观剧新群体稳步形成。
人才是落实的关键。设想一下:如果能统筹上海市各级专业和业余院团,联合成立一个“艺术学校”,鼓励到大世界举办特色实验演出活动,院团人才和新作到大世界各类舞台进行“首演”“首展”“首秀”,或许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艺术学校可以联合举办集中的公益演出、公益讲座、公益培训等戏曲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还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剧场管理团队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
今天互联网极度发达,我们当然也要利用好这个条件,激活大世界这个品牌和影响力,让戏曲联手融媒体,实现全域化推广营销格局。比如,融入“黄浦文化云”等政府公益性宣传平台,把演出信息,组合成个性化套餐及“打卡”信息,集成功能,围绕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点演出,开展集中宣传和信息发布。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市场化手段,建立线上线下同步的中心票房。等等。
让戏曲重返大世界,也许,大世界可以再次、真正“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