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
我很少看“北昆”的戏。余生也晚,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那一辈只能在纸上读读他们的传奇了。
最近看了侯少奎、李淑君1983年版《千里送京娘》,着实令人惊叹!虽是北昆的戏,但也有南昆的味道,京娘载歌载舞,十分婉约,与北昆擅长的“刺杀旦”不一样。
这个折子戏,讲的是赵匡胤英雄救美的故事。有五十分钟长,几乎就是两个演员的对手戏,一净一旦,一气呵成,非常过瘾。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是个政治上的铁腕人物,但他也有“重情重义”的一面。玄朗赵匡胤早年爱打抱不平,在汴梁犯了命案,逃往关西。路上遇到被强盗劫持囚禁的女子赵京娘,赵匡胤见义勇为,救下京娘。为免使京娘再次遇险,两人结为兄妹,千里护送京娘回家。
京娘敬佩眼前这位壮士,并生爱慕之情,一路上暗示不断,但那时的赵匡胤满怀雄心大志,想着创立基业,将儿女情长放置一边,对京娘的表示不予回应,坚守兄妹之礼。赵匡胤要传达出那份“无情却有情”的克制,京娘虽则动了情,但绝不能明目张胆,她只能循循善诱,比兴一番,含蓄表达。让我们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十八相送,但还是有区别,梁山伯是个蒙在鼓里的“呆头鹅”,赵匡胤则为了大业,不理私情。侯少奎与李淑君两人的表演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得很准。
其实这个戏是1961年侯少奎父亲侯永奎与李淑君首演的,一出来,就获好评。李淑君的辈分比侯永奎低,她是韩世昌的弟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有“北昆第一旦”之美誉。丛兆桓能演、能编、能导。《千里送京娘》就是由丛兆桓等三人,取李玉的传奇本子《风云会》中“送京娘”的情节新编的。我们知道电影《桃花扇》由王丹凤和冯喆主演,但最初的男主角其实是丛兆桓,因王丹凤比丛兆桓大七岁,丛兆桓看起来太年轻,王丹凤拍《桃花扇》时年近四十,和丛兆桓站一块儿,显老,就换下丛兆桓,由明星冯喆替上。
1983年侯李版的千里送京娘,侯少奎武功自不必说,他的唱居然也特别好,大武生有他这嗓子的很少。李淑君八十年代很少登台了,这个录像非常珍贵。她晚年精神失常,令人扼腕,2011年,81岁病逝。李淑君是“半路出家”唱昆曲,不同于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若论唱,她当然不同(也不如)张继青、王奉梅这些南昆名角,但她有自己的风格。她早年就读辅仁大学,后投笔从艺,学过舞蹈,唱过民歌(《瞧情郎》就是她唱红的),有一副金嗓子。最初韩世昌觉得这个学生太洋气,并不看好她。但李淑君的条件实在好,人又刻苦,文化程度高,曲词的理解力比别人强,很快就脱颖而出。韩世昌把自己的拿手戏“刺虎”、“思凡”、“游园惊梦”等都传给了她。李淑君回忆道:“我到他家去学戏,他包着饺子等着我吃,教给我戏。”老一辈艺人对学生真是好。
《千里送京娘》这个戏,上昆的张静娴也演过。前些年,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唐荣、沈国芳也学了《千里送京娘》,得到侯少奎、董萍的真传。
现在我们看到的《千里送京娘》是“阳送”,这个故事还有“阴送”。京娘回到家,她父亲认为他俩在路上走了这么久,一定有了私情,提出让他们成婚,赵匡胤哪肯就范,大怒而去。京娘于是“羞愤自杀”,鬼魂追随到赵匡胤身边,回送赵匡胤一程又一程,一路上诉说衷情。遗憾,“阴送”现在已失传于昆曲舞台,若把“阴送”也排出来,再稍加补充情节,合在一起就是一台大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