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春回大地(剪纸) 给家园画龙  为审美点睛 寻渼陂 蔬菜种子到 王东怎样拍摄《小平您好》 追求完美的“雷神”
第17版:夜光杯 2021-03-22

王东怎样拍摄《小平您好》

钱 江

改革开放年代,人民日报新闻摄影记者队伍拍摄的最著名照片当数《小平您好》,拍摄者是我熟悉的老大哥级人物王东。我曾主持为他拍摄了一部电视专题片,打了很多交道。他在2018年辞世,享年84岁。他的职称不算高,退休时相当于副教授级,但摄影记者是靠照片说话的。王东一生拍摄过上万张新闻照片,以《小平您好》最为著名。

由于接触当代新闻史较多,我经常回答:为什么是王东而不是别人拍下了《小平您好》?

我说,这是四个必备条件巧合与叠加的结果。

一.王东本人争取到了本来不属于他的机会。

1984年10月1日举行国庆35周年广场阅兵和游行,这年的王东50岁,已经来到时政新闻记者最佳拍摄年龄的边缘,预定前往天安门的拍摄记者中没有他。王东得知后强烈要求参加,自己执笔写报告,要求增加一个名额。国庆游行前一天的9月30日下午,他的报告获准了。报社编委会商请游行组委会同意,在天安门前东侧的两座金水桥之间、靠近长安街的地方,为他安排一个机位。

二.他额外获得了一个极佳拍摄位置。

天安门前摄影机位安排已满,新安置的机位要比已经安排好的机位高一点,才能无障碍拍摄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王东找到报社车队负责人,请求为他焊接制作一架高1.5米左右、能设立一个照相机三脚架和站立一人的摄影台。

领导同意了,车队师傅刘殿江支持王东,和助手立即开工,当天午夜做成这个摄影台,并在凌晨时送到天安门前指定位置架设。这个地方距离长安街游行队伍北缘约8米,彼此无遮拦,恰恰是拍摄《小平您好》照片的最佳处。

三.王东携带了两台照相机,也是关键之举。

他将配有1000毫米长焦镜头的相机对准天安门城楼中央。由于距离远,肉眼看不清领导人面部,摄影记者时时把眼睛贴在取景框上观察。他们盯住天安门城楼时,不能把相机调过头来,在有限的刹那间对准长安街上的大学生游行队伍——是他们打出了“小平您好”横幅。

王东则不同,他将长焦镜头对准天安门城楼,按照仪式节点按动相机快门。每拍摄了几张领导人照片后,他都会转过身来,向南观看长安街上游行队伍。他已将一个使用135毫米黑白胶卷、配置标准镜头的莱卡M3小型相机挂在胸前,专门拍摄眼前经过的游行队伍。

四.最佳场景闪电般出现时,王东不假思索地果断举相机按下两次快门,拍下这张照片。

这天上午,阅兵式后是盛大游行。北京大学学生队伍来到金水桥前,突然有两名学生打出写着“小平您好”4个大字的横幅,场面热烈生动。当时的王东刚好按下了朝向天安门城楼的照相机快门,转过身来。“小平您好”横幅恰在此时出现。横幅和王东之间没有遮拦,王东本能地举起胸前的小型相机,朝向这个场面连续两次按动快门。结果第二次按动快门的照片画面较好,《小平您好》之作由此诞生!

当时天空多云,王东相机设定的光圈是8/125秒,距离大约设定在10米。但在举起相机的时候,他来不及再作细致调整,因此这张照片在曝光和对焦上都有不足。但是最大的成功在于抓住并定格了这个瞬间出现的场面。

王东告诉我,那场面出现得极快,前后可能只有15秒左右。当时他来不及看清横幅上写的是什么,如果要看清的话那场面就过去了。他举起相机拍摄,完全出于摄影记者本能。

上述四个条件若少了任何一个,就不会有那张经典照片了。

拍到了好照片,当晚能够上版刊登也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张“计划外”照片。好在编辑慧眼识珠,值班总编辑敢于担当,照片第二天就见报了。见报照片还“解救”了举起横幅的北大学生。也是因为举横幅是“计划外”的,可能受到追责。然而《小平您好》上了《人民日报》,举起横幅的大学生受到的是称赞。《小平您好》充分印证了改革开放领导者邓小平得到的人民拥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