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体育迎来更大挑战与施展空间 上海打造智能化公共运动场
第A16版:体育生活 2020-06-08
上海人均期望寿命83.66岁的背后

体育迎来更大挑战与施展空间

当上海市民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66岁,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上海户籍中的占比增至35.2%,当银发话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作为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体育,也在以“主动健康”的特色,去为此事业添砖加瓦。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积极推进“健康上海”建设。2019年,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处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而另一项同期数据则是,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该比例较2018年末的34.4%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早在1979年,上海就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如今,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如何让老年人群生活得更有质量,如何让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锻炼、追求“主动健康”,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需要去共同面对的课题。

近日,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承办的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典型案例征集推选活动正式公布结果:“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海连续12年为2400多万市民送上‘健康大礼包’”“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等60个案例获选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示范案例,“建设苏州河健身步道(长宁段)”“创造更有温度的无障碍交通环境”等80个案例获选新时代健康上海建设优秀案例,同时上海市体育局成为优秀组织奖的获奖单位之一。

可供老年人户外溜达的空间变宽敞了,选择余地也变多了;“体医融合”的脚步继续向前,且有了更好的互动效果;社区成为了守护他们健康的前哨站,并在渐渐地使自身功能更多元、更完备;还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参与到健康养老的事业中来……这些都是“人均期望寿命83.66岁”背后的故事。

衰老与衰退并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思维认知能力对生活质量同样有着决定性作用。2017年,当分布于申城各社区的健身苑点迎来一大波升级改造时,这点共识已是小荷露出尖尖角。而如今,更多“体医融合”的科研者们正在积极投入到兼顾身体锻炼与思维训练的“双任务”锻炼法的探索实践中。

“所谓双任务,就是既能锻炼到你身体的短板,也能活跃思维、锻炼大脑。目前它还在研究阶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它能得到被应用与推广的机会。”上海社区体育协会副会长、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欣介绍道。

另外,针对我国已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现状,更多以往可能不那么引人关注的锻炼方式也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力量训练。肌肉占到人体体重的约40%,肌肉的最大作用就是稳定关节、保护关节,也就是人每做一个动作都是靠肌肉来支撑的,肌肉力量下降了,会使关节失去支撑体,造成关节疾病,使人容易疲劳无力。老年人容易摔倒的原因就是肌肉力量下降,使关节无法撑起身体的重量。

刘欣介绍说,根据针对老年人群的普遍性研究,“60岁后人的髋关节力量会衰退,65岁后轮到踝关节,再往上才是膝关节。”所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老年人在开展锻炼时,更建议先吃透知识要点,了解衰退的发展过程,再有效地采取行动以达到“健康老龄化”的目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