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三年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曾是远东最大屠宰场,内部构造有如迷宫,上下楼梯复杂交错(资料照片)
上世纪30年代 1933老场坊前身、昔日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2019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933老场坊 日月无痕 光影有迹 新旧同框照·1933老场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莫干山路50号(M 50)是纺织女工聚集的地方
二〇一九年 M 50已经变身为创意园区兼时尚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二〇一九年 M 50内由车间改建的展厅展出着各种艺术作品
记者 叶薇 文记者 王凯 摄
部分照片由园区提供
上海这座城市的成长,是现代和历史的交融、经典与时尚的互动;东方韵味和西方风情在这里交织,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融合。当一个个传统制造领域的旧厂房、老仓库转变为现代时尚的文化创意园区,一场场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接踵而来。行走在砖墙之间,上海的温度触手可及。
位于上海虹口区沙泾路上的1933老场坊,原为始建于1933年的远东最大屠宰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老场坊来了一个华丽转身。1933老场坊整个建筑融汇东西方特色,结构外方内圆、廊桥纵横交错,漫步其中,宛如走进一个迷宫,充满趣味,令人流连忘返。现在,“1933”已是上海新地标,成为时尚表演、文娱活动发布、会展、设计、服务、消费和休闲的创意产业中心。
走进位于莫干山路50号的M50艺术产业园,一家家画廊、一个个设计师工作室各具特色,文化的气息、创意的氛围扑面而来。M50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企业——信和纱厂,解放后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这里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包括厂房、仓库、锅炉房、食堂、烟囱等,甚至还有一套从德国购买的发电设备,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这段历史是上海民族工业的根,它滋养着这方润土,孕育了代表着创意与新生的中国当代艺术。自2000年起,M50通过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业态调整,逐步引进了以视觉艺术和创意设计为主题的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机构和设计企业,转变为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意园区。
漫步到局门路,8号桥文创园的红色砖墙在两侧绵延,阳光从法国梧桐的叶隙穿过,唤醒沉睡已久的记忆。局门路得名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正是发轫于此。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许多工厂在此拔地而起。8号桥原址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申贝机械厂、白象电池厂和色织三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老旧厂房逐渐被废弃。结合新的产业定位和功能需求,老厂房如今焕发新生——原有的厂房结构被最大化保留,厚重的青砖经过艺术加工,被砌成特殊的凹凸墙面,林立的管道仍保持着工业时代的特征,斑驳的地面留下时间的纹理,8号桥创意园应运而生。现在,局门路周边都被打造为“江南智造”创意产业集群。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工业历史建筑。在城市改造的同时,上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厂房、老仓库,通过引入新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大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昔日的老建筑完成了向创意设计和时尚文化的“华丽转身”。目前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重要载体。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三分之二来自于保护性和创造性地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空间布局,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优秀创意人才,涌现出了8号桥、田子坊、M50、尚街、时尚产业园、红坊、2577创意大院、1933老场坊等一大批创意园区。如今,它们不仅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还成为中外旅游者的打卡热点,正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留住历史,讲述“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