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宝藏 “人脸识别”一招鲜 55次掌声送给《醒·狮》
第10版:文体新闻/文娱 2019-05-27

55次掌声送给《醒·狮》

张玉刚 绘

《醒·狮》剧照 主办方供图

《醒·狮》剧照 记者 郭新洋摄

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昨晚,作为十二艺节参评剧目,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并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奖”。大幕合了又启,谢幕谢了15分钟,掌声55次仍难停歇,这部被誉为近年来最“燃”的民族舞剧再度火爆上海滩。

事实上,“燃”的气氛在演出开始前的“采青仪式”就见端倪。遵循粤港澳地区的传统习俗,逢年过节或隆重的日子,都要以舞狮采青来寓意顺利吉祥。昨日,这个小小“采青”环节也让不少提前来捧场的粉丝大呼“赚到了”。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采青”的是特地从广东赶来的花都特警醒狮队,他们并不参与演出,而是专程飞来为这部“家乡剧”助威。

凝聚乡愁

都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此言非虚。作为中华传统狮舞一脉,南狮因威武醒目被称之为醒狮。它凝聚着全世界华人的乡愁,也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很多二刷甚至三刷《醒·狮》的粉丝,会很认真地告诉你,看懂了舞剧《醒·狮》,基本也读懂了岭南文化。

确实如此,这部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历史底蕴的作品,把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诸多南粤非遗项目作为创作元素,以深厚的岭南人文为载体,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舞剧中,既能看到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也能看到民族舞大开大合、刚柔并济的艺术效果。

总编导钱鑫和王思思直言,这部“非遗”舞剧中大量的舞蹈都来自于醒狮的舞步,并融合了南拳、蔡李佛拳、木人桩等动作,加上震撼人心的狮鼓表演,呈现出刚劲有力、威武震撼的“岭南武林范”。可谓“无一处不是从醒狮传统和岭南文化中汲取灵感”。

汇于一舞

为将剧目中的舞蹈、舞狮、南拳更好融合体现,早在创排之初,剧院就请来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武术冠军,分别为剧组作醒狮及武术指导。广东醒狮省级传承人赵伟斌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对演员们进行“特训”,从最基础的扎马步教起,再慢慢进阶到腾、挪、闪、扑等技巧。现如今,剧中最“燃”的那幕“斗狮”,即便是最专业、最资深的醒狮师傅,都挑不出错来。主演高德瑞告诉记者,时至今日,剧组演员还保留着“先练功夫,再练舞蹈”的规矩,就像赵伟斌总是嘱咐他们的:“既要是舞林高手,也要做武林高手。”

被誉为南粤“非遗”大集合的《醒·狮》,那些关于传统的讲究不仅体现于台前,更是浸润到幕后每个细节。高德瑞除了要在舞狮技艺上不断精进,也要学习很多和狮头“相处”的规矩。譬如很多人或许不会留心,“白金狮头”前会有一个金角,因微微向前凸起,起初演员图方便,也会一把抓上那角,底下一提,就能拿起狮头。但赵伟斌很认真地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去握它的角,这是不被允许的。你们必须从两边最底下,将狮头抬起。”

《醒·狮》中,仅“白金狮王”就有大中小不同尺寸的三尊,赵伟斌介绍:“白金狮头,王者象征,寻常很少拿来舞。这次是因为剧中有‘狮王争霸’的环节,才特别制作。”据悉,为制作出更勇猛威严的“白金狮王”,剧组特邀自清代道光年间就已开业、传承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的“黎家狮”手工扎制。可以说,剧中每个“狮头”都是“非遗”传承的工艺品。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