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
今年从9月中旬到10月初,上海越剧院为庆祝国庆70周年和男女合演团成立60周年,携手长三角6家越剧院团举行了越剧汇演,《家》《祥林嫂》等男女合演的经典现代剧目,一票难求,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剧场里不断响起一阵阵掌声。这说明越剧男女合演的优秀剧目,同样是好听、好看、大受欢迎的;越剧男女合演是有强大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的。
我们特别欣喜地看到越剧男女合演后继有人,张杨凯男、王炜佳、裘隆等新一代越剧男演员崭露头角。这次越剧汇演,乐清市越剧团上演的《柳市故事》和桐庐县越剧传习中心上演的《通达天下》,题材都是百姓关心的问题。《柳市故事》讲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企业家创业的故事,小人物碰上了大时代;《通达天下》聚焦于桐庐快递行业的开创和发展,“小快递,大民生”,也是时代的热点。上海越剧院发挥“一盘棋”精神,为这两个戏支援了三个男主演:优秀男演员徐标新和小字辈冯军、张艾嘉,他们都挑起了大梁,站到了舞台中央,得到了锻炼提高。
自1949年周总理接见袁雪芬时提出了越剧的男女合演问题,至今已有70年,时起时伏,有迅猛进步,也有停滞不前,各地男女合演进展不一。1959年6月1日上海越剧院成立了男女合演实验剧团,在袁雪芬院长的领导下,越剧演员、作曲、导演努力实践,用“同腔异调”“同调异腔”“同腔同调”等办法,基本解决了唱腔的转调融合问题,刘觉、张国华、史济华和后来的赵志刚、许杰、张承好等一批优秀的男演员脱颖而出,出了《十一郎》《祥林嫂》《鲁迅在广州》《凄凉辽宫月》《舞台姐妹》《早春二月》《赵氏孤儿》《家》《铜雀台》等一批好戏。但终究因为男演员和好剧本的缺乏,阻碍了越剧男女合演的进一步发展。赵志刚说:“女子越剧很美,但有局限性。”这是对的。女演员就很难演好《燃灯者》中的邹碧华,也很难演好《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屠岸贾和《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痞子蔡。《哈姆雷特》《简·爱》等外国戏和阳刚雄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戏,女子越剧也较难胜任。
有人说,局限性正是它的特点。这种意见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片面性。时代在前进,剧种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剧种,如果其题材和表现形态局限性过大,只能表现阴柔之美、哀怨之美,必不利于剧种的发展。艺术实践证明:越剧男女合演是越剧多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越剧改革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十分赞成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花开并蒂”“共存共荣”的方针。
有行家说过,越剧男女合演,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结果肯定是逐渐萎缩乃至消亡。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扶持。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越剧男女合演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要呼吁社会各界重视。要拿出真正的好戏来改变观众对越剧的观念,让更多观众接受越剧男女合演。
各地越剧院团都要培养自己的“越剧王子”。现在,优秀的越剧男演员还是太少,阴盛阳衰是越剧院团的一个普遍现象。建议上海越剧院再联合上海戏曲学校和上海戏剧学院,招收一个中本贯通的越剧男演员班,从高小、初中生中招生,定向培养,行当要全,实践宜早。上世纪60年代出道的以刘觉、张国华、史济华为代表的越剧男演员,现早已退休,应把其中身体还可以的老艺术家,像昆剧团对待蔡正仁、张铭荣、王芝泉等那样,请他们出山,为培养新一代越剧男演员出力。
要重视越剧现代剧剧本的创作。现在,好的适合越剧男女合演的剧本太少。建议上海越剧院要下大力气抓出一批剧本,在两三年内排出两三部男女合演的越剧。题材可以多样化,有类似《玉卿嫂》《早春二月》这样的题材,也可以有像《通达天下》《柳村故事》这样贴近生活的现代戏。当然,关键是首先要把剧本打造好,上述这两个戏的剧本还需要好好修改。
同时,希望男青年演员要立大志,有担当意识,不仅要认真向老师学习,继承传统,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而且敢于做改革家,敢于创新,自己探索新路,发扬自觉、自信、自强的主动攀登高峰的精神,创作出几个高质量的男女合演的现代戏,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越剧男女合演好戏的增多,同样是越剧振兴的一个标志。我亲身感受到钱惠丽在介绍新生代男演员成长时的喜形于色和殷切期盼;也看到过方亚芬在《燃灯者》演出后台指挥手持蜡烛的歌队的忙碌的身影。上海越剧院的青年男演员是幸福的,相信男女合演这朵花必定会开得越来越鲜艳,必定在未来的越剧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