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申城养老,那些喜怒哀乐事
第6版:上海两会/焦点 2020-01-19

申城养老,那些喜怒哀乐事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探寻未来养老出路

闵行区首家养老顾问工作室——古美“乐龄坊”养老顾问工作室上个月揭牌成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杨浦区康善养老院搭建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周边社区的老人也能来这里“搭伙”就餐 种楠 摄

静安美丽园老公房加装电梯,老人出行更方便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方翔 毛丽君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拨动国人心弦。特别是对于上海来说,刚刚过去的2019年,恰是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第40年。上海“大城养老”的探索已有几十年,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探寻未来养老出路。



适老化改造舒适安全

家住新华路693弄敬老村的管阿婆,一提起经过适老化改造的新居,就赞不绝口。改造彻底解决了老房子电线裸露、墙面陈旧脱落、屋顶塌陷等问题,还在客厅、过道、厨房、卫生间等处装了防滑地板、地砖、扶手等一批适老化设施。而且,随着烟雾报警器、智能床垫、AI智能音箱、智能老人手机等智慧养老设备陆续配备到位,老人的健康管理、日常起居、生活安全等将得到全方位保障。

适老化改造应该惠及更多老人。上海市政协常委陈永亮建议,扩大“适老化改造”项目的覆盖范围,提高居室适老性改建受益对象的数量。同时,根据老年人家庭收入、年龄等因素,研究推出分级补贴政策及分级改建包,例如:对于低保户家庭采取全额补贴,对于中低收入家庭采取部分补贴;对于60-69岁、70-79岁、80-89岁年龄段,分别推出不同的“可叠加式改建套餐”,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必选项目进行补贴,对于可添加项目采取自费形式,做到资金分配合理化。

居家环境改造只是第一步,走出家门,社区更该为老人舒适生活提供保障。上海市人大代表李原认为,有关部门应基于上海市政府社会养老服务“五位一体”整体战略框架,结合社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探索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支撑性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服务、设施、运作四个方面,整体推进社区适老化环境建设。



长护险被人钻了空子

前一分钟在干活,后一分钟成“失能老人”?在今年市人大的小组审议中,有代表反映在长护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荒诞事”。事实上,有关长护险的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受到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2017年12月,上海开始全市范围的长护险试点。然而这些年,也有护理组织坑蒙拐骗,蓄意诱导老百姓钻制度漏洞,导致护理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因而代表委员们通过建议、提案,呼呼解决长护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让真正需要服务的老人能够得到服务。

上海市人大代表秦钠认为,长护险应以失能老人为主要保障对象,从而区别于基本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护理,并应细化评估指标,以意识的自理能力和疾病的轻重为主要评估计量标准。在严格设定资格准入条件的同时,还应积极落实养老服务领域的区块链理念,整合健康档案、护理档案、养老档案,从而形成统一的信息系统,打通家庭医生(健康档案)、医保办的长护险基金、护理评估,民政居家、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之间的信息共享渠道,从而统一长护险保障对象的资格评估标准。

致公党上海市委在《关于推进上海市长护险政策实施的建议》中认为,日本长护险制度的一大特征就是以社区居家照护为中心展开,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优化并调整长护险服务项目结构、构建更适合实现社区居家照护的上海长护险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增加必要数量的维持老人有尊严生存的生活服务类项目,如做饭、洗衣、清洁房间等;其次增加必要的防止身体机能进一步恶化的功能性训练项目或相关资金补助,如中医按摩、租借康复器具等;第三,根据社区居家照护的特征和可行性细化目前的42项服务,着重剔除那些不适宜社区居家照护的内容,实现更精准服务。



打车上下楼仍有困难

上海市政协委员郝勇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乘客搭乘出租车去医院的比例很大,但医院周边停车难与交通拥堵问题并存,加上老年人行动不便、反应迟缓,出租车司机存在不愿搭载老年乘客的情况。更让老年人糟心的是,他们还只是习惯于电话叫车与街头扬招,不会用智能手机APP软件叫车,打车越来越难,甚至出现在街头站半小时也打不到车的情况。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困扰老人的不仅仅是打车这一个问题。上海市人大代表速达关注到了居住在无电梯设施的老旧房屋3层楼以上、因年老力衰而不方便下楼的60岁以上老人这一群体。

上海是首先开始试点老房加装电梯的城市之一,然而直到去年5月,“全市仅有429幢房屋完成加装电梯立项,其中正式投入运行的不到137台,要解决全市22万台的总量需要多少年?老人们等不起啊!”速达建议,从创新制度出发,以“政府引导”替代“大包大揽”,在社会上培育一批小微企业、慈善基金会等,使其充分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中。通过社会自我管理、良性竞争,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各类养老需求。

如今的上海,老年群体的变化不只是规模增长,他们的需求结构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目前上海一些街道已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出不少好的模式。

“从2019年12月起,街道老龄委通知居委会老龄干部开展需求排摸,共有20余名老人报名。目前,共提供上门助浴及擦拭服务25人次。”曲阳街道办事处老龄干部倪俊表示,“老人们都十分高兴能在自己家里享受舒适的助浴服务,特别是能在新春佳节之前,打扮得漂漂亮亮、容光焕发。无论是老人自己,还是家属,都能以舒畅的心情辞旧迎新。”

上海市政协常委吴瑞君表示,要汇总老年人各项基础信息,为老龄事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涉老数据的集中和贯通,要针对多机构间跨界协同机制缺乏、知识资源分散、服务冲突重叠、异构系统多而杂等问题,研发协同集成中间件和数据接口适配工具,实现高效的消息集成与数据协同。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社区内老年人的各类信息,以维护更新平台数据,反馈政府养老措施落实情况,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保证政府的养老政策更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老年助餐点实惠方便

每天中午临近11时,位于同心路127号的广中路街道第三市民驿站,不断有老人进进出出,原来这里新增了一个老年助餐点,饭点一到,周边的老人就来吃午饭。

家住恒业路的惠阿婆今年85岁,从家里步行过来不足10分钟,助餐点解决了她的就餐难题。

在这个老年助餐点,当天配送的有两种套餐,一号餐的大荤为牛肉,二号餐的大荤为鱼片,各搭配一小荤、一素菜,此外还有额外赠送的一个蔬菜和免费供应的现磨豆浆。两种套餐的售价均为15元。“米饭软糯,适合我们老人吃;菜式天天不同,荤素搭配得蛮好的,价格也很公道。”惠阿婆说。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广中路街道依托社区食堂提供送餐到家服务。一大荤、一小荤、一素菜的送餐标准,售价为15元。对于辖区内的低保、低收入老人、特困供养老人,送餐价优惠至12元。

在上海市政协常委李卫东看来,如何构建一种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政府资源三方面互动,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和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胡苏云委员建议,养老服务应该从政府主导的一元主体,发展为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多元主体发展格局。就市场发展主体而言,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及其构成格局将发生变化,将从单体提供向规模提供转变,并向机构-社区-居家空间融合提供发展,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将成为趋势;智能化、智慧化将成为主流。在近期和中期,政企合作和城企合作模式的突破和发展,是发展趋势之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