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肉丝炒年糕PK鲜笋黄鱼面 阿拉村晚  鼠你最赞
第9版:文体汇 2020-01-19
自编自导自演 讲述幸福生活

阿拉村晚 鼠你最赞

乡村春晚表演现场

鼠年新春将至,上海的乡村被浓厚的节日气息所笼罩。近日,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一台台“乡村春晚”在金山、闵行、松江、青浦、嘉定、崇明遍地开花。村民们自信走上舞台,展示着幸福的生活,寄托着新年的祝福。

村民当主角

“乡村春晚不是单纯‘节目派送’,而是为老乡搭起舞台,让他们讲自己的故事。”闵行区文旅局局长杨继桢表示,“现在农村退休的老年人比较多,他们有强烈的文化诉求,一听说要办春晚,都非常踊跃地报名。”今年,闵行区在11个村举办了“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

村民演的是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精彩的节目,正是越来越精彩的农村生活的写照。嘉定区华亭镇的“田园艺校”目前有了20多个文艺社团。今年华亭镇第一次举办春晚,大家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时装秀、戏曲、舞蹈、合唱应有尽有,还有村民原创的沪剧《守望》和上海说唱《连心小广播》,讲的就是镇里的故事。

“我们镇开车去市区,要一个多小时。”华亭镇舞蹈社领队金德娟说,“而镇里的文体中心骑电瓶车10分钟就能到。我现在几乎每天报到,今天学跳舞,明天看电影,后天练瑜伽,非常充实。看的学的多了,想法就多,排起节目每个人都有好主意。”

年味回来了

总有人说“年味淡”,但看完上海的乡村春晚,大家都说:“年味回来了!”

松江区新浜镇举行的“美丽的乡村·火红的春节”乡村春晚文艺活动,现场充满传统风情。外场区,民间艺人现场剪纸,书法家写春联送福字,一派热闹的过年场景;舞台区则是新浜山歌、花篮马灯舞、打莲湘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目接连登台。老人们找回了曾经的记忆,孩子们则睁大了好奇的目光,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年俗。文化的传承,就在乡村春晚的台下悄然发生。

华亭镇也成立起“华亭社戏”编辑部,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素材。华亭镇文体中心负责人樊玉青介绍:“比如《华亭镇志》记载,北新村的黄菇塘是牛郎织女划下银河时划成的一条河。编辑部正在整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准备把它排成文艺节目。或许来年,就能在‘村晚’上演给大家看了。”

挖掘、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乡村春晚本身也成为一种“新年俗”。闵行区华漕镇赵家村的乡村春晚已经办了4年。一到过小年,村子里就会支起几口大锅,煮上汤圆、饺子和村民们分享。吃完饭,大家便坐到台下欣赏“春晚”。每年负责给大家煮饺子的曹文龙说:“新面孔越来越多。要是不聚到这里吃顿饺子看看节目,总感觉春节少了点什么。”

老外轧闹猛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乡间的国际社区比比皆是,华漕镇上住着9000多名外国人。每年赵家村乡村春晚,村民都敞开大门,欢迎外国朋友。

德国人爱伦在华漕定居已有12年,从对中国文化充满未知和好奇到如今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美食如数家珍,她说,外国居民都很喜欢参加有“中国味道”的活动。连续举办了4年的“春晚”在国际社区小有名气。今年,晚会的消息还没出来,就有人主动来问什么时候办了。

外国友人不仅被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而来,还会将其带向世界。英国游客苏珊来此看望朋友,正巧碰上这场晚会,惊喜不已:“中国人的热情,在这么冷的天气把我点燃了。吃着大锅里煮的饺子,看着中国传统的表演,和全村人一起过节,是非常难忘的体验。回英国后,我要把这里的所见所闻讲给朋友听,让他们也来看一看。”上海的美丽乡村,成为中华文化迈向世界的一扇窗。 本报记者 吴旭颖

马上评

新春有喜非你莫鼠

◇华心怡

鼠咬天开又一轮,春来,喜来,福盈门。

团圆是福,健康是福,眼中有光,心里有梦,文化充实生活,更是大福。

谁说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唯被仰望的艺术丰碑才打动人心?身边,那些涓涓如流,丝丝入扣的生活百态,也是可触,可及,可议,可代入的文化堡垒,叫人心有所“鼠”。

沪上的乡村春晚,展演普通百姓的日常,打开中华文化的窗口。听爷爷奶奶聊过去的年俗,台下,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萌芽、发生。支起几口大锅,煮上香滑汤圆……年的味道,芳香四溢。老乡们,才是艺术大师,笔墨饱蘸深情,生活这卷画,甜滋滋,乐融融。

看老乡们“作画”还不过瘾,那么再去看看画家们如何“烹饪”。醇香软糯的“肉丝炒年糕”,鲜掉眉毛的“鲜笋黄鱼面”……衣食住行,以各种艺术方式呈现,是大俗大美,是市井烟火,是我们的日复一日。无论是乡村春晚还是画中美食,这些“平价”的艺术里,真实与大众的力量在呐喊,那才是最高贵的笔触,描绘今日生活之富饶美丽,勾勒人间值得。

在农历新春到来之际,本报即日起推出的新春“文化进万家”栏目,将带你走近身边的美好,“鼠”不胜“鼠”。这里是文化艺术更广阔更宏大的生态圈——万家灯火,千姿百态。燃起星星点点文化之光,一座更温暖的城。没错,幸福正在敲门,新春有喜,非你莫“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