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心,从落地窗户望去,滨江美景尽收眼底。在黄浦江畔召开的上海两会,为什么响起了独特的音乐声?昨天,记者在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现场听到从黄浦组飘出了嘹亮的码头工人号子声。原来,市人大代表陈丹燕将国家非遗项目“装”进手机,带到了会场。
“淘”来码头号子
“在我的发言前,请大家听两段特别的音乐。”随着嘹亮的音乐声响起,陈丹燕介绍了这两段音乐背后的故事,原来这是她好不容易从文化馆“淘”来的非遗项目“码头工人号子”。
“2017年,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后,市民有了公共客厅,我有空就会去江边走走逛逛。”陈丹燕表示,尤其是杨浦滨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还在国外获得世界建筑节2019年景观设计大奖,成为滨江公共空间中亮眼的区域。
从历史上看,杨浦滨江是上海最传统的工业诞生地,也是上海产业工人最早的诞生地之一,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产业工人的诞生之地。这种产业工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934年,著名音乐家聂耳在上海码头体验生活,以码头号子为素材,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码头工人之歌》。后来,“上海港码头号子”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现在黄浦江滨江硬件设施很好,跑道、步道、骑行道各行其道,但见建筑多,见人物少,缺乏一些有人文气息的‘软件’。”她认为,从杨浦滨江的产业工人历史角度来看,还有一些提升空间。如果能在杨浦滨江的陈列中提升人文历史含量,有望将世界的会客厅打造成一段上海的历史景观课堂。
会内建议会外响应
“多年以前,我就在德国汉堡海事博物馆里听到过当地的‘码头号子’,节奏鲜明的号子声与上海的码头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陈丹燕建议,不妨结合杨浦与浦东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码头工人号子”,将目前已经沉入历史、不再有使用功能、也不再会出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码头工人号子展示在杨浦滨江,让码头工人号子从单纯保护的非遗焕发出城市历史教育的新活力。
这并非陈丹燕第一次在两会上提到“码头号子”。2016年上海两会上,她曾建议,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设立一个码头工人雕像,并在雕塑处配套声音柱,游客只要一按按钮,就能听到码头号子,仿佛置身悠远的旧日时光。
记者了解到,这一建议提出后,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响应。杨浦区文化局负责人主动联系商量将码头号子“注入”滨江的可行性方案。“希望明年两会的时候,我们能够一起去滨江听码头号子,这也是一种上海的风花雪月。”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