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际恰逢寒假来临,连日来市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大家聚焦“学校融入”与“本土文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学校积极融入公共文化
蔡金萍代表提出,在寒假到来之际,小学生参与文化艺术以及亲子活动不足的现象会更突出。忻继青代表建议寒假期间更应增加、扩大对孩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陈明娟代表随之建议,在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方面,学校也想积极参与,可把自创节目内容融入公共服务菜单,如此,既能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也是为上海文化建设作贡献。
冯志刚代表的建议在假期内外均切实可行。他认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可用作基础教育的“实验室”,建议中小学生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上“拓展课”。今后可考虑担任公共文化设施的志愿者、服务者,还能与公共文化工作者一起探讨设计有深度的艺术普及课程。
因而,这就需要学校积极融入公共文化。王品玲代表表示,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学校附近的公共文化设施,最好能拓展覆盖面。如此,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地区之间可以更便捷地共享文化资源。在提升学校公共文化工作水平之际,鼓励高校与所在地区的文化部门对接。将来,还可以考虑将文化志愿活动转换为学分等。如此,就与冯志刚代表的建议“无缝对接”了。
沪语沪剧体现本土文化
沪语、沪剧,最能体现上海特质,也是本土文化的载体,也应在公共文化体系中有充分体现。钱程代表建议,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增加沪语报站,可以有效彰显本土文化。但是目前轨道交通系统中,只有轨交16号线有上海话报站,且排在英语报站之后,这不利于形成上海的本土文化自觉。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在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上增加沪语报站。
华雯代表认为,当前沪剧等传统戏剧的观众,被各种娱乐方式分流,再加上沪语方言的传承力度不够,将面临本土文化难以接续的担忧。因而,要发挥公共文化配送的引领性,引领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与此同时,也不妨增加公共文化配送节目的竞争性,让更多好戏与观众见面。她建议,还可以在公共文化平台上设立账户,让市民都能享受基本的戏曲文化配送额度,并确保专款专用。如此,既能促进戏曲作品的良性竞争,又能掌握戏曲观众的“大数据”。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