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党员夫妇交10万元特殊党费 九旬教授携妻捐款100万元 “帮他们转身,找到光明一面” “关爱员”奔忙 高龄独居不慌
第6版:要闻 2020-03-01

“帮他们转身,找到光明一面”

上海战疫心理援助专线接线员林雪霏疏导求助者情绪

林雪霏本报记者萧君玮摄

“您好,这里是上海战疫心理援助专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软件界面显示有电话接入,林雪霏按下接通键。今天又轮到她值班,每个双休日,她都会抽出8小时接线。

疫情发生后,上海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新设战疫心理援助专线,全天24小时接电。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二病区护士长林雪霏,就是志愿报名的接线员之一。

疏导消除“医院恐惧”

电话是转接过来的,那头的人总会先问上一句:喂?通了吗?有人听到吗?此时,林雪霏会给予对方一个温柔镇定的回应:“我在。”这是她开展心理援助的第一步。

“我很怕去医院,但药快吃完了……”对方一开始有些犹豫,后来越说越顺畅,连日来压在心头的烦恼仿佛找到闸口,一下子倾泻而出。端坐电脑屏幕前,头戴耳麦,林雪霏安静聆听,适时安抚。

疫情期间,有类似困扰的人还有许多:必须去配药的慢性病患者、约好复诊的病人、要给孩子打疫苗的新手妈妈……他们都产生了同一类“医院恐惧”。

“您了解过吗?门诊时间能不能配到药?”“知道出门时需要做好哪些防护措施吗?”“回家后的消毒用品都准备好了吗?”林雪霏耐心询问疏导。就这样,她把“去医院”这件事拆分步骤重新捋一遍,求助者终于放下心来。

接收排解负面情绪

除了接听上海战疫心理援助专线,林雪霏每周还会抽出一天时间负责嘉定区心理援助热线,后者已开通3年。疫情发生后,她接到的电话明显多了起来,有人自我怀疑,有人担心失业,有人为家庭琐事焦躁……那一头,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情绪汇集翻涌;这一头,资深心理咨询师慢慢抚平痛苦波痕。一条电话线,牵出疫情之下的人间百态。

林雪霏有一双爱笑的眼睛,说起话来眉眼弯弯,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接听热线时,尽管不能面对面,这份温柔依然通过声音,传递给远方的求助者。

在林雪霏眼中,每一通电话都是一个窗口,她想帮求助者看到美好。“我们相信,哪怕是身处最黑暗的阴影,也是因为另一侧有光,当求助者陷入迷茫痛苦的时候,我们能用自己的术业帮助他们转身,找到光明的一面,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站好这岗守好这城

当然,心理援助不是100%能成功的。“尤其刚开始时,我越想安慰,对方哭得越厉害。”此时,林雪霏只好自我安慰,“至少我听他哭了半小时,也是一种陪伴。”

这次疫情令林雪霏百感交集:她的丈夫是湖北人,目前是嘉定疾控的一员;夫妻俩的母校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的许多亲朋好友令他们牵挂不已。“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站好自己的岗——我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守护好上海这座城。”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