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飞(右)帮助外国居民完成居住登记本报记者王凯摄
“Hello,I am a community volunteer.Have you completed the registration form of virus prevention information?”(我是社区防疫志愿者,请问您有填写过防疫信息登记表吗?)2月28日下午,长宁区华阳街道华一居民区的志愿者金伟飞来到兆丰大厦四楼一户租户门口,拿着自己翻译的防疫宣传材料,用流利的英语询问屋内一位以色列人。走访外籍住户进行健康扫码登记工作,正是他工作中的重要一项。
“多变”的工作
若不是这场疫情,“95后”金伟飞该忙着大三寒假实习了。过年期间,他看到周围人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预备党员,他决心加入这场特殊的战斗。从口罩预约登记第一天开始,金伟飞就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守护小区是一件幸福的事。”金伟飞如是说。
他的工作是“多变”的。作为“信息登记员”,他负责将居民信息录入,发放口罩购买凭证。作为“居民联络员”,他跟着居委干部,分块联系返沪居民。他还是“翻译员”,把社区公告、健康登记、居家防护等内容译成英语张贴,跟着居委干部走访外籍居民,用英语宣传普及防疫知识。
语言是他的优势。就读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他,因为平时就有外教上课,日常交流不成问题。华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鲍莉介绍,小区有一部分外籍人士居住,需要做好沟通和翻译工作,帮助他们扫码登记,金伟飞正好发挥作用。刚开始,居委干部还不放心,看他工作认真负责也很高效,慢慢地把他当居委干部一样看待了。
学会换位思考
金伟飞对上岗第一天记忆犹新。一大早,他换上志愿者衣服,一边发号,一边组织居民排队,有的居民表示不理解,他就耐心解释,“因为是特殊时期,口罩供不应求,排队是为了保证公平,最大限度保护每一位居民的安全”。
一位租客想预约口罩,提出只有身份证,没租赁合同。他就询问,租赁应该有租赁合同,是和谁租的房子。租客有些激动,表示就是要买口罩。金伟飞耐心解释,“口罩预约大家都一样,如果情况特殊,可以提出来”。租客情绪缓过来,表示房子是公司代租,租赁合同不便提供。于是,居委会安排社区民警查明身份,在系统里做了登记。
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他负责过学生志愿者工作和社会实践,但社区和学校不同,他说:“居民有各种想法,需要我们换位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是来办事的人,一次交流可能就是对居委会的全部印象,我们要心平气和与每个人沟通,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诚心。” 本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