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新书速递 透过古时风物,踏上逐色之旅 坚硬的心包裹着一颗水晶 《巴黎记》:蓝调式的文本
第17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5-10

透过古时风物,踏上逐色之旅

——评《中国历史的色象》

◎吴文娟

春来花鸟若有情,如何用颜色形容一株绽放的桃花?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说,“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绛、赤、朱、丹、红、茜、彤、赭、绯……这些颜色,在今人看来,都可称为红色。而在古人眼里,却要丰富得多。色彩不仅是感知、标识世界的重要凭借,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还逐步承载了道德的评价、情感的寄托、意象的具化。

■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明代理学家朱熹也认为,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

《中国历史的色象》的作者正是遵循这一研究方法,透过旧时风物的斑斓影踪,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它以历史为珠,以颜色为络,将旧时风物捡拾串起,既有古代人物的风流蕴藉,亦有百代兴亡的感喟慨叹,乃至琴棋书画、诗酒游乐、庙堂宏论、闺阁绮语、花鸟鱼虫、人鬼仙凡……将中国数千年的色象斑驳呈现,令人目眩。

本书从中国古代五正色切入,因为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有五种“黄、青、白、红、黑”——这也是老子为何说“目迷五色”的原因。为何我们的先人却只选取其中的五种?这与古时盛行的五行理论密不可分。

■于光影斑斓中探寻历史之色象

很难想象,关于正色与间色之争,在两千年多前曾引发一位贤者的穷尽毕生心血的奔走呼告。春秋时期,孔夫子面对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恶紫夺朱”论。这“朱” 与“紫”,在政治中纠缠共舞了千年。

而朱紫之争,在作者笔下,另有一番生动的解读。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一对姐妹阿朱与阿紫的遭遇,正与朱紫之争暗合。紫之不能夺朱,在此时成了杜鹃泣血的一叹。

色彩流入女儿的妆奁闺阁,便化为一抹胭脂的红晕。因女子的介入,色彩的故事,多了许多旖旎的风光。貌美年少的女子,被称作红粉佳人;善解人意的女子,被称作红颜知己;女子居住的闺房,被称为朱楼绣户。

除了政治和文化方面,作者还从一幅幅的古画与壁画,一枚枚绣片、一件件器物上铺展开来,追溯尘封的过往,娓娓道出色彩融入其中的动人故事。譬如,北宋汝窑的天青色。前人赞美这种天青色其“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而这种颜色的确定,传说源于宋徽宗近乎苛刻的要求“雨过天青云破处”,于是,那时的瓷匠,奉命用地上的泥土烧制天空的颜色。这种天青色,在今天已经无法烧制出来,人们只能在举世罕有的汝瓷上才能见到。

色彩与古代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书中悉数尽现,并且提醒我们,目之所及的那些再寻常不过的颜色,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曾经一次次装扮着历史舞台。

■用流光溢彩的美去追溯文明之源

透过历史探寻色彩所呈现出的质的面貌,抑或从色彩切入触摸历史,都不是本书的最终目的。它意在说明,色彩有它自己的历史。色彩与历史之间,原来有着如此微妙的交集,在时光深处,闪耀着隐秘而浪漫的光芒。

展卷翻阅,扑面而来的是嗅得到馨香的良辰美景。腰封取材自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展现了宫廷仕女妆扮、插花、弹唱、围炉、对镜、观画、戏婴、挥扇等生活图景。仕女与林木、奇石、宫阙穿插掩映,赋色妍雅,全景式呈现中国文化的风物之美与审美情趣。封面上妆奁、衣饰、花鸟等旧时风物跃然纸上,“物” 与“色”交相辉映。内封取材自明代顾绣《八仙庆寿挂屏》,凤设色雅致淳厚,振翅欲飞,扣的是“织”的韵律感。内页五色篇章页的设计,扣的也是“五色”这个宗。整体以朴素的质感去追溯文明之源,用流光溢彩的美体现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