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炯强
人类历史上一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追根溯源,源自科学家的兴趣。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了兴趣,有了万有引力;莱特兄弟梦想在天空翱翔,有了飞机。可问题是,兴趣从何而来?
心理学生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天生的,每个人生下来对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兴趣。可惜的是,为了分数、为了赚钱、为了各种各样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放弃兴趣。科学家则是那些在环境中挣扎、能够坚守兴趣的极少数人。
复旦大学著名数学家李大潜对当下国内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关心,他发现,现在能收入门下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执行学校与老师的规定,只是为了应付有关的考试、可以进入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只是为了混得一张文凭将来找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如此等等。
数学是一切科技创新的基础。李大潜说,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高度发展的计算技术的结合的确已经形成了技术,而且是一种关键性的、可实现的技术,称为“数学技术”。在这种技术中起核心作用的部分是数学,拿走它就只剩下一堆废铜烂铁。现在,“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的说法已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同。一门技术的数学含金量愈高,才愈有资格被称为高技术。
然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对数学真正有兴趣的还剩下多少?报考数学系的孩子们还剩下多少?
眼下,重视创新之源,提升孩子们对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的兴趣,恐怕比单一的科技项目投入,还要重要许多。有了广泛的兴趣,才有创新激情,才有原创。这当然首先是个教育问题。
如今家长学生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谁题目解得多、解得快,谁就是数学好、物理好。更有一种“刷题”的说法,不少学生甚至以每天刷了多少题为荣。其实是大错特错。兴趣往往就是这样从身边溜走了。
兴趣再现,需要我们反思很多,包括教育,也包括一些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