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冰
朋友订阅了很多读书公众号,“再不用一本本书去啃了,指间阅读,快速又轻松。”颇有一键读遍古今中外名著的快意。
鲁迅在其《选本》一文中谈到《文选》一书时说:“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信然!《古文观止》就遗珠不少,而先秦文又太多,奉为圭臬可不是“被缩小了眼界”?在微信公众号上读书比读“选本”差之又更远了:从原著中萃取出的固然是菁英,心得评论也精彩,但不仅不能取代读原文,还可能被作者的偏见带跑。前几年,一位台湾学者的《红楼梦》讲课音频圈了很多粉,确也精彩,但读错字、事件张冠李戴等,受众也照单全收了。此外,自身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做土壤,萃取出的菁英何以存活?营养怎么被吸收?好转发心灵鸡汤者,“鸡汤”大抵营养不到他。自身没有吸收营养的土壤,菁英只能是路过。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不读书则无才,无才则无思想、无辨别能力、无反驳冲动,丈夫说啥就是啥,当然有“德”。读书则不能做“德粉”,别人说啥是啥。听音频、看视频、读简介等“快餐式”阅读,对增广知识面,筛选要读的书的确简捷有益,但不可替代读原著。有的书必须精读,不然则不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好的土壤,吸收的要么是打折的营养,要么根本就吸收不进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