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毅皓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扫码看视频
“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的显眼处,写着这样一句话。作为杨浦区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同时也作为杨福院负责人,乔毅皓在这个“家”工作了15年,早已将院内的老人当作家人。她总说只有带着同理心,养老护理工作才能一直充满温情,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每年春秋,杨福院会举办“银发课堂”,让老人通过上课学习新事物,丰富他们在院内的生活。受疫情影响,这两年院内不开放探视服务,“我们想方设法丰富老人在院内的生活,让他们每一天都有所期待,每天都有活动可以参与。”乔毅皓说。目前,常设课程19个,其中包括园艺、书画、茶道、歌咏等内容。虽然课程选择多,但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是手机课。这门课教会老人使用微信,让其与子女视频见面、发语音聊天等。乔毅皓说,为了上好手机课,很多老人都催着子女将自家手机“升级”成智能机。今年重阳节前,杨福院还和游艺设备公司租借旋转木马和小火车,打造了一场专属游园会,让老人们当了一天“老顽童”。“虽然这些活动无法替代家人的亲情温暖,但可以让住在这里的老人,不觉得孤单,有人陪伴。”乔毅皓说。
近年来,杨福院始终坚持为院内的助养老人,打造一个丰富且受人尊重的晚年。在乔毅皓看来,“丰富”其实不难,但如何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平等和尊重?杨福院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综合型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也是首批上海市三级养老机构之一。目前,院内老人平均年龄为89.8岁,90岁以上就有273位,其中包括14位百岁老人,“个体需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一支既要有专业能力,也要有共情能力的护理员队伍,为老人提供服务。”
杨福院拥有187个一线护理员,其中,“90后”护理员占了近五分之一,负责照顾院内老人的衣食起居。从洗脸擦身,到喂饭晒太阳再到按摩吸痰,护理员们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这些护理员来自全国各地19个省市,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没机会了解上海这座城市。为此杨福院推出“爱居上海·乐业护老”项目,带领外地来沪员工外出游玩,踏遍上海的地标性景点;为提升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设立“美丽学院”,让护理员用情景剧形式演绎日常护理场景,帮助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开设“美的印象·爱的传承”项目,邀请专业摄影师为优秀护理员拍摄艺术照……“一线员工脸上的笑容,才是为老服务最好的保障。”乔毅皓说。
杨浦区是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作为区人大代表,乔毅皓希望通过杨福院这扇“窗”,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养老护理行业,“关注现在,其实就是关注未来的自己。”
本报记者 吕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