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最近,有媒体记者带着两名残障志愿者前往部分上海地铁站点探访无障碍设施情况,发现多处无障碍电梯被锁住,需要呼叫、等候工作人员开启,还发现有的无障碍坡道过陡,有的无障碍厕所使用不便。此外,有的地铁站外盲道被非机动车占据。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残障人士能否“畅行”。像有的无障碍电梯,等候工作人员开启少则两三分钟,多则十分钟;过陡的无障碍坡道,不仅可能让轮椅使用者上不去,还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无障碍厕所空间狭小,洗手盆下缺乏容膝空间,增加了残障人士的使用难度……有些问题看上去只是“细节”,但会实实在在影响到无障碍设施的安全性、可用性和便利性。
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持续推进,很多地方已经解决了无障碍设施“有没有”的问题,评价标准已经提升到“好不好”的更高要求。实际上,无障碍设施的受益者,并不限于残障人士,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携带行李的人等各类人群,都能从中受益。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善,关乎市民的生活便利,也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
完善“无障碍”,让出行更“有爱”,需要相关各方加强协同与落实。一方面,要提升“硬件”。比如,《上海市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升地铁设备性能,结合无障碍建设及适老化要求,对部分老旧电梯实施大修更新改造,并在有条件的部分车站出入口加装自动扶梯和无障碍电梯,提高车站的通行效率和无障碍服务水平,年均新增15台左右。另一方面,也要在服务、管理等“软件”上下功夫,让有需要的市民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