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香港,终究还是会那么香
第56版:财富 2020-07-20

香港,终究还是会那么香

姜浩峰

上图: 香港交易所。

下图:全国人大代表、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姚祖辉。

一旦沪港合作进一步加强,一定能为未来中国经济之愈加向好做出更多贡献。

主笔|姜浩峰

“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再将香港地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纳入基本法附件三,是能够让香港重归平静安宁轨道的。” 说这话时,姚祖辉坐在位于港岛西营盘成基商业中心23 楼的沪港经济发展协会,看着窗外维港与卑路乍湾云淡风轻的样子,娓娓道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会长、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姚祖辉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更看好沪港经济交流的前景。

“生意做不完。特别是未来三五年内,在金融服务领域,香港的机会很多。” 姚祖辉说。

进入7 月以来,香港恒生指数强劲反弹,连续两周收盘上涨。新经济、科技股和医药相关股表现特别抢眼。特别是互联网龙头企业同步向上突破,再次创出新高。与此同时,毕马威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港交所共有59 只新股上市。下半年,预计上市新股更多。汇市坚挺,楼市则显示出新盘集中入伙的热闹场景。甚至7 月5 日开启的、推迟举办的香港苏富比、富艺斯等春拍,都展现出艺术品市场一种火热复苏的景象……

多种因素促港股上涨

自香港地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实施以后,香港股市连日大涨,显示了资本市场对国安法的信心,对香港未来的信心。进入7 月中旬以后,恒生指数高速向上的势头才略微减弱。然而,亦有分析人士指称,在一些香港本地股出现上涨乏力趋势的情况下,诸如腾讯、美团、阿里等内地互联网龙头企业,在香港市场股价向上突破再创新高,具有指标意义。

在贝莱德智库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庞文博(Ben Powell) 看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世界经济整体上看,短期内不容乐观。这有可能拖累港股中的国际金融股以及香港本地地产股走弱,然而,恒指中的中资概念的科技股和医疗股仍有可能表现强劲。“中资概念科技股占比逾三分之一的MSCI 中国指数短期内上升7.15%,反映的恰恰是中国内地经济近年转型,由科技推动增长的成果。” 在庞文博看来,香港股市中资概念股的强势表现,的确具备基本因素支持——虽然内地今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可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措施成功遏制疫情,而中国内地经济本身具备的坚韧力与适应力,加上政府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得经济能很快复苏。“事实上,我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率先复苏了。” 庞文博此语,在香港市场引起较大关注。

瑞银7 月初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名义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从同比下跌16% 转为同比增长3%,与此同时,中国的名义贸易顺差同比大幅扩大。庞文博认为,这些数据足以证明中国内地经济已经复苏。

7 月10 日,欧康维视、永泰生物、中国蜀塔等三家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助力这三家企业上市的博达浩华国际传讯集团主席张力仁先生告诉《新民周刊》记者:“从今年初至今,我们已助力十余家企业在港上市。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1 月到6 月香港市场比较淡。这期间一段时间,香港正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到了7 月份,一方面国安法落地,使得市场心理预期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从年初至今积累下来的筹备上市的企业纷纷运作起来,近期更是形成了17 家企业连番上市的高潮。”近期,毕马威针对上半年港股IPO市场的总结也已披露——2020 年上半年,港交所共有59 只新股上市,总集资金额为873 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

博达浩华主要担负上市公司的财经公关、国际路演等工作。在张力仁看来,公司业务多寡,堪称香港资本市场活力的晴雨表。“进入7月,形势确实非常好。” 张力仁感慨道,“然而,也必须注意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一些国家经济状况不稳,使得一些国家大规模‘印钱’,特别是美联储无限量宽松政策,事实上也使得市面上出现热钱。香港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充分连通,相信也确实有国际资本热钱涌入的可能。这一点,不得不防。”

如果有热钱涌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张力仁向记者直言——就过往经验来看,无论是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一些放水的钱,大概率不会由各国政府自己去收回,但按照市场规律,钱是会流动的,市场也是能够消化的。关键看投资在哪些领域。

《新民周刊》注意到,今年因疫情推迟到7月的香港苏富比春拍,竟然真的如夏天般火热——最终以32.2亿港币收官,其中5件作品过亿、37 件作品超千万成交,同时刷新了16 项世界拍卖纪录。富艺斯春拍“胆敢” 抢先苏富比一步开槌。市场反应显示了艺术品市场有热钱涌入香港,确实可以佐证张力仁的说法。

至于港股细分领域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

在今年的港股市场,电竞类股票的表现可圈可点。譬如电竞外设制造商雷蛇,一改2017 年上市以后一直下滑、上攻乏力的态势,竟然在今年4 月以后猛然发力——从每股0.89 港元开始,到7 月10 日收盘已达每股1.63 港元——三个月翻一番。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行业造成影响,包括电竞赛事也受到影响,然而——一方面一些电竞线下赛事搬到网上举行,另一方面网游和电竞直播反而因疫情的原因而处于非常活跃的态势。这种情况下,从财报看,雷蛇的收入已创其港股上市以来新高。其股票价格之上涨,无非显示了市场对之的预期。

在内地房地产企业香港上市方面,今年以来出现一种新变化,中小型内地房地产企业进入香港市场比较活跃,特别是拆分后将物业管理部分包装上市。早在2018 年易居中国重新到香港联交所上市时,董事长周忻就提到,未来内地房地产企业要开始拼服务。直到两年后,这一趋势果然在港股市场有所表现。今年早些时候,诸如建业新生活、烨星集团等物业管理类公司在港上市,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然而,如今面对诸如华润、世贸、融创等也将分拆,资金到底追逐哪一家,成为下一步的看点。有评论认为,对物业企业来说,城市服务项目可以说是一片新蓝海,自2017 年起,多个城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地,因此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凭借多年住宅管理经验,纷纷开始入局城市服务。这些企业扎堆在港股上市,且表现不错,正是市场对内地城市服务前景看好的一种表现。

中资概念特别受关注

同样是在两年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就曾提到中资概念股从美国回潮香港的现象,并形容港交所是中资概念股“温暖的港湾”。今年以来,中资回港已成潮流。“中概股” 三个字成为香港大大小小一众投资者嘴里的最热词。

回想国内一些企业此前为何要到美国上市,财经评论人士宋清辉认为,主要是此前A 股上市需要漫长的排队过程,以及核准制度等等,导致了一些企业“在哪上市不是上市”“在美国上市能获得全世界资本关注”“美国股票涨得厉害” 等“国外月亮比国内圆” 的想法。然而,随着特朗普当局满世界打贸易战,使得中资概念股在美国市场生存越来越不容易。宋清辉认为,国内资本市场近年来的许多努力,例如沪港通、深港通,再例如科创板,都释放出内地资本市场将持续完善、持续推动市场化的信号。然而,总体上说,中资概念股回流的落脚点率先选择了港股市场,而不是A 股市场。

如果以1990 年中信在李嘉诚、荣智健的撮合下入股港交所上市的壳公司泰富,次年易名中信泰富在港交所交易为起点来看,今年正好是中资公司进入香港股市的第 30年。中资概念股在香港并非30 年如一日高歌猛进。潮起潮落,如今潮流又起。缘何30 年后,中资概念股重新力拼香港市场?以阿里巴巴为例。当年,阿里巴巴首选在香港上市,但当时的港交所不允许同股不同权,无奈只好转向美国。2014 年 8 月,港交所痛失阿里巴巴后发布《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概念文件》,征询各方意见,但最终并未允许同股不同权,改革不得不搁浅。

2014 年11 月17 日,沪港通开通——上海证交所和港交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 年 12 月 5 日,深港通开通。2018 年 4 月 30 日开始,港交所终于允许同股不同权,并允许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此后,尽管香港社会发生了“修例风波”等事,可中概股在港交所上市却一帆风顺。特别是今年5 月,美国国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更促使中资回港避险。

张力仁认为,美股中的一批中资概念股回港上市,对香港股市起到结构优化的作用。“过去,港股中传统经济的成分多,比如地产、金融等等,随着中概股回流香港,科创、新经济企业等,让香港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至于缘何科创、新经济领域的中资概念股更快回潮香江,在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Alicia G. Herrero)看来,这与美国希图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有关。“应该从美国科技和军事的层面,而不只是从经济的层面去分析这一话题。” 艾西亚在6 月30 日的一场媒体会上如是说,“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意图早已显示出来,并非在香港地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实施之后才会动手。这从中国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面对的情况可见一斑。就对香港的GDP 贡献而论,科技并非重大产业。想来,作为香港地区核心产业的金融业、旅游业不在美国所要制裁的范畴之内,然而,对科技企业来说,即使回港上市,也将面临美国打压的问题。” 艾西亚认为,由于科技对中国来说越来越重要,回港上市的中资科技公司,未来唯有更多与内地企业合作,才能抵挡来自美国的威胁。

沪港合作机会多

“当年搞出沪港通,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姚祖辉对记者说。沪港通开通近6 年来,不仅造就了由沪到港的南下资金、由港到沪的北上资金各自发挥作用——南下资金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港股的定价权,让内地与香港股市互联互通机制初步达成;北上资金则带来了A 股长期稳定持仓者。这不是简单的资金交换,而是一种“1+1>2” 的变化。

姚祖辉认为,未来,沪港两地的金融合作将继续深化。“沪港两地有太多可以交流的地方。譬如香港在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方面有特色,香港的大学一些基本科研也有特点;上海如今在应用程序市场开发、科技网站经营上有独到之处,走在很前面。”姚祖辉向记者分析道。他曾带领500 名香港大学生到上海实习。香港的年轻人到哔哩哔哩、大众点评等网站实习后,惊觉这些App 竟然面对着中国内地3.5 亿中产阶层——市场之大,难以想象。“这才让他们更充分理解何为‘一国两制’。”

姚祖辉认为,对于香港年轻人来说,未来去粤港澳大湾区,或者到上海等内地大城市,是有发展机会的。“以人口而论,香港七百多万人,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有6500 万人。香港本来比较出色的诸如会计师、银行业者、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该北上找机会。” 姚祖辉说,“上海和香港是两座相似的城市——都是移民城市,都应该有胸怀去欢迎新移民。” 姚祖辉记得,小时候在香港,就如同电影《花样年华》中的片段那样,他在家里说老派上海话,吃上海小菜比如四喜烤麸。这让他从小自感——根在上海。而香港同样包容他长大成人。

在姚祖辉看来,上海想要出海,香港仍能提供不少服务。特别是上海的金融服务行业,目前在国际化、产品化上,还没有香港来得多。其中还有很多空间。“未来三到五年,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都不乏进入香港资本市场者。以上海为例,金融服务行业,交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行、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等都可以关注香港。香港这地方,生意做不完!”姚祖辉说,“另一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与同是金融中心的上海,在特色上是不一样的。假设上海的企业到香港发国际债,让上海老百姓去买,这个市场会非常大。金融服务行业里,还有保险行业,如何去做分散风险的事,值得大家一起探讨。”而一旦沪港合作进一步加强,一定能为未来中国经济之愈加向好做出更多贡献。香港,终究还是会那么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