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优秀教师的衡量标准很独特
第19版:封面报道 2022-09-19

优秀教师的衡量标准很独特

阙政

弧形转角、琉璃彩窗令震旦楼倍添优雅之感。摄影/沈琳

张千明老师(右二)在辅导学生。

蔡婷婷老师(第一排左四)和她的学生们。

生物老师姚彬在上课。

周剑霜老师(左二)和悬铃影社成员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

“明理向上”校训雕塑。

周颖老师(左一)在指导校打击乐团学生训练。

季石涛老师(右一)和学生在苹果创新思维实验室里开展活动。

优秀的老师,该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永远的坚实后盾,他们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径,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我,让学生获得滋养一生的精神财富。管理上倡导提高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评价上率先设立“准特级教师制”,命名“特色教师”,制定一系列教师发展和奖励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记者|阙政

能进向明的孩子,基础都不差;能进向明的老师,业务能力也必然有过人之处。值此向明中学创立12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五位向明老师,本意是想了解他们独到的教学方法,但深聊之后却发现——优秀的老师,衡量标准绝不只是业务能力一项,更重要的是,他们把学生放在什么位置——优秀的老师,该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永远的坚实后盾,他们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径,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我,让学生获得滋养一生的精神财富。教学相长,今日你做他的指路明灯,来日他便是你的天下桃李。

张千明:做两条腿走路的“π”型教师

作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向明中学曾经的数学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如今的校长助理张千明有着闪闪发光的履历——连续五届卢湾、黄浦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在数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九次参加上海市高考数学卷命题、审题,辅导学生在各类数学竞赛中获奖近百人次……

不过,在采访张老师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的闪光不只是他的履历,更有他教学理念的熠熠生辉——他就像一员战术与战略兼备的大将,既可运筹帷幄千里之外,又能亲自带兵行军打仗。

作为数学老师,张千明选择了一个无穷无尽的圆周率常数“π”当作自己的目标。在他看来,“π”上面那一横代表广泛的文理相通的知识面,下面两条腿,一条是教育教学,一条是教学科研:“数学老师如果只会教数学,那一定教不好学生。‘π’型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研究课程,带着科研的思想去反哺教学。”

任职数学教研组长和教导主任时,张千明每周都要带领学校乃至区里的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培训活动,研究本体知识、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命题,把“π”型教师的思考带给弟子,从而也将创造型的思维习惯带给千千万万的学子。“我会要求教师们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出一份好的试卷,提供一个好案例,完成一份优秀教案,写一篇好文章,说出学生培养中的一个案例。”在他的指点下,向明的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王建华、叶莎莎老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张亚婕老师获区教学评比一等奖,叶莎莎还获得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课本例题不只是题,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的工具;考卷试题也不只是题,而是代表了一个对学生完整的评价系统。常有人说,我今后又不搞科研,学三角函数、学抛物线有什么用?而在张老师看来,数学知识可能被淡忘,但数学的思维方式却不会:“学抛物线,既可以从整体上看曲线,也可以具体到对称轴等,这体现了宏观与微观、分类讨论等思维的培养,今后工作中怎么会用不到呢?再说三角函数,它的特点是角,属于工具性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利用三角函数就能迅速得到解答,这教会了我们借助外力的思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学会借用外力,比如一个角,去撬动数学地球呀。”

对学生,张老师还有一句名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先成为学生优秀的朋友。”他说,国家提出,所有的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而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耽误孩子的一生。有一回,班上一个孩子在自招考试中同时被复旦和交大录取,张千明却着急了,他知道这个孩子不太擅长沟通交流,担心这会不利于他的面试。于是每天放学后,他都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让他把今天班上发生的事一件件说给自己听。就这样讲了几天之后,张老师又提出新要求,让学生讲完一件事,就说出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和想法,以及如此评价的理由……两个人就这样练习了足足一个月,学生从一开始的不敢和老师对视,到慢慢有了眼神交流、增加了肢体语言,变得越来越自信和善于沟通,后来顺利被交大录取。“当时我如果批评他,那可能就改变了一个人。教师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对学生要特别注重引导。”

蔡婷婷:老师永远在这儿

1995年,蔡婷婷考入向明中学,在这里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业。7年后,大学毕业的她,凭借在一堂演示课上的精彩表现,又回到了这所让她依恋的母校,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

倏忽之间,她已从当年的青年教师,变身20年教龄的资深优秀教师,去年刚刚荣获“黄浦区园丁奖”殊荣。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刚进校为师时,带教老师对她的栽培:“我的师父几乎会去旁听我的每一节课,仔细检查我笔头教案上的每一个单词,她充沛的精力和对学科的严谨认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严师出高徒。时代走到2022年,蔡婷婷继承了向明严格务实的教学传统,又在20年的积累中创造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心得——注重学生的感受,让英语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她相信,教师应该是学习策略的提供者,而不是题海战术的操练者。面对英语学习,许多孩子都会有点发憷:越来越多的单词要背、语法要记、完形要填空、阅读题要做,有时难免感到抗拒,把英语视作沉重的负担。对此,蔡老师想了许多方法,去帮助学生用好英语这门工具——她会自己先学习单词的来源,用小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帮助记忆;她会将彼此有关联的词汇做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逻辑,记一个就能记一串;她还会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寄于阅读,让阅读理解不再只是机械答题。

业余时间,蔡老师专门写了论文,研究“有效教学”。在她看来,如果多数学生沉默不语,缺乏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英语应用能力就难以提高。她将自己的身份从传教授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就时事新闻或流行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辩论。“比如亚马孙雨林大火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们列出导致这个后果的多方面原因。有的学生会提到全球变暖、冻土溶解、海洋环流不正常造成异常高温,还有的会提到国际间的生态保护协约、巴西政府的相关举措。为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他们会自己去查阅资料,包括一些专有名词的英语表达。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去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除了英语教学,蔡婷婷还是一位班主任。她坦言,刚刚担任班主任时,自己的耐心并不够:“我像搭脚手架一样,和一个班的孩子,从破冰认识,到慢慢磨合,最终认识到他们的百花齐放、班风班貌,孩子们和我是在互相成长。”

蔡婷婷当班主任,特别注重班级的凝聚力。“爱字在心,新字出招,恒字当头”是她的秘诀。蔡老师带班,用巧心创新活动,在班级中开设了“每周一讲”,让课代表、学习委员、班委群策群力介绍优秀学习方法、心理压力疏解小贴士、时间管理小法则。她还联系自己带班的每届毕业生定期回母校,给班级学生开设“学长讲坛”,分享学习经验、指导生涯规划、高校与职场面试经验。“毕业生们很愿意回来和学弟学妹聊聊,而我们的学生也能从交流中明白自己走上社会后会面临怎样的外面的世界、行业发展如何——这些都能对他们大学专业的选择产生指导。”

她一直牢记着入职时带教师傅对她说过的话:“在教育的历程中,没有一个受教育的人是该被放弃的。”所以,蔡婷婷和孩子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永远在这儿,随时可以来找我。”

姚彬: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迫于升学压力,有些学校一到高中阶段,语数外“主课”的教学就开始被无限放大,挤压了不少“副课”的空间。但在向明,引以为豪的却不只是每年高考接近100%的升学率(今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更有一块“金字招牌”——创造教育。

在一个由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特色教师组成的向明师资矩阵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拓展课外兴趣爱好的“特色教师”同样不容小觑——生物老师姚彬就是其中一位。

说到生物老师,大家总会想象一个严肃的老先生,一丝不苟地在黑板上画碱基对。但姚老师却总是能让课堂充满笑声——新课标太难,他带头吐槽,瞬间共鸣一片;讲授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学生们抱怨记不住,他抛出一句谐音梗:“贾借来一本两色书(8种氨基酸名称谐音)——这样是不是就记住了?”

对于将来不从事生物专业的学生,姚老师希望他们能从生物必修课上掌握一门工具,愉快地获取对日常生活有益的生物学常识;而对于那些有志从事与生物相关工作的学生,姚老师还身兼另一要职:向明中学科技总辅导员,指导学生参加“联赛”和“创赛”,并多次荣获奖项。

“联赛”是指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系五大学科竞赛之一,各大高校自招、综招中都十分受到重视。而“创赛”是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集中展示学生科研成果的全国性竞赛,旨在激发科创兴趣。在姚老师看来,联赛面向的是各方面成绩都较为突出的资优生,训练时常常要提前研修许多大学甚至研究生课程;而创赛则更容易发扬“偏才”,看重一个孩子的课题设计和动手能力。

带赛多年,他发现一个规律:联赛获奖的孩子,性格较为内敛,擅长深耕课题多过与人沟通。他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对基因编辑非常感兴趣,想做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研究,但学校实验室缺少试剂,姚老师就将他带到自己的研究生母校华师大,请大学老师为他创造研究条件。后来这位学生在全国联赛获得了一等奖。得奖后,他本来的择业方向是学医或者动植物学,来和姚老师商量。姚老师觉得他眼睛近视,在需要大量野外科考的动植物学领域并不占优势,而沟通能力的欠缺,对从医也有影响。刚好上海科技大学第一次面向社会招生,姚老师推荐学生一试,随即被录取,研究方向正是他最喜欢的基因编辑,在当年这属于非常前沿的课题。如今,这位学生正在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明确疾病的蛋白质结构、从而开发靶向药物,完成了学校要求的从兴趣→志趣→志向的发展历程。

而创赛获奖的学生又有自己的所长:他们也许有些偏科,但在自己擅长的实验领域,从实验课题的选择,到过程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都能整得明明白白、富有新意。姚老师曾有一位学生,在创赛中选择了“用折射角度分析地沟油污染程度”的课题。“这个课题非常具有创新思维,因为一般人大都会从分析地沟油的成分去判断它对人体的影响,很少会从物理光学折射这个角度去分析。如果实验成功,可以快速检验地沟油,不需要再进行成分化验。”后来这位女生在创赛拿了一等奖,还在澳门发明展荣获金奖。如今,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攻读博士。

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曾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被视为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而姚彬说自己的因材施教,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拓宽眼界,知道人生的路就像实验方法一样有千千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条,就能少走弯路。

在他和科创团队的勠力同心下,向明中学获评了全国科技创新十佳校、全国绿色学校和“十四五”上海市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上海市首批科创教育基地,“创造教育”的金字招牌蜚声全国。

周剑霜:让学生勇于表达,老师要懂得后退一步

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电视台,但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一个诗意的“悬铃社”——这个以学校周边浪漫悬铃木为名的社团,是向明中学的专属,也是黄浦区的明星社团。

向明的“悬铃社”分为“悬铃影社”和“悬铃剧社”,卢湾校区主打“影”,而浦江校区主打“剧”,两大分社相得益彰蓬勃发展,时有合作。而他们的指导老师,都是向明中学戏剧影视特色教师周剑霜。

周老师告诉记者,向明的“戏剧影视+”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始自2014年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微电影制作”课程,从基础的剪辑技术入门开始,至今已多次迭代。“学校一开始为微电影制作实验室配备了高清摄像机、轨道、小型摇臂、灯光、拾音设备、剪辑用电脑等专业器材,基本满足小型微电影剧组室内外拍摄和制作。2016年底,学校又在浦江校区建立了室内影棚,扩充了室内拍摄和直播区域。我们的课程也从‘制作’更名‘创作’,一字之差,变化很大——制作偏重技术层面,而创作是包含学生想法和价值观输出的。我们希望创造教育是能鼓励学生通过电影和戏剧的方式去表达他对社会或者自身的理解。”

刚开始鼓励学生拍摄自己想拍的故事时,周老师收到的作品常常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型的,学生很聪明,他们以为老师期待看到的就是这样“正能量”的故事。但周老师却“无情”地指出了他们创作中的“假大空”,并向他们承诺:你们不用害怕,老师和学校的包容心是很大的,你们什么都可以拍,只要是真心想要表达的。于是,学生作品中慢慢出现了与家长间的代际观念矛盾、萌动的青春,还会有科幻先锋的题材。

当学生们困惑于不知拍什么才好时,周剑霜会带着他们实地去采访不同的职业人,让学生cosplay这些职业,先当演员,再做导演,代入角色本身,很能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戏剧冲突,这就是“影中有戏”。

向明中学的科创实力很强,周剑霜又想到,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以“科学微电影”的形式,拓展影视教育的新分支。“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微电影创作恰好与向明中学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她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切入点,在对科学原理的了解、分析基础上,将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进行故事化的再设计和讲述,最终创作成为微电影。学生们对此也有浓厚的创作热情,题材更是涉及手机游戏、心理健康、基因编辑、罕见病例、信息安全、篮球运动学等等,其中《三号病房》《学着玩》《基因编辑》等作品纷纷获奖,《沉默的阴谋》还登上了央视舞台。而这些学生作品又会在向明中学科技节的平台进行集中展示,进一步激励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另一边,浦江校区的“悬铃剧社”也刚刚完成了年度大戏:话剧《寻找阿尔忒弥斯》在第三届上海市中小学生戏剧节上展演,并荣获最佳改编剧本奖。

最让周剑霜骄傲的是,《寻》的剧本完全由向明学生自己编撰。“很多学校会选择成熟的经典剧本来演,但是我们的孩子让我很吃惊,编剧是一个男孩子,他跟我说想写一个关于女性解放题材的戏剧,而且想从中西方戏剧作品中选择不同的女性解放代表形象来作比较和讨论——最后选了《秋瑾传》和《玩偶之家》,而阿尔忒弥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比起经典剧本,学生创作当然会有很多可以改动的地方,但我常常告诫自己,一定要忍住!要后退一步,让学生们进入自我表达。虽然这样一来最终的舞台呈现效果也许拿不到大奖,但这也是向明最让我自豪的地方:我们的艺术创造教育从来不是以奖项为目的。”

周颖:蝉联14年金奖的打击乐团指挥者

向明不只有明星社团,还有一支明星乐团——2006年成立的向明中学打击乐团是上海首支高中生打击乐团,连续14年在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上荣获金奖,2021年还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学校艺术“一条龙”特色团队。

许多向明老校友在怀念母校时都会恋恋不舍地提到她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学校有丰富的文体活动,学校的艺术老师本身就是艺术家……的确,注重艺术教育一向是向明的传统,如今,向明中学打击乐团的指导老师周颖同样一专多能:她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主修小提琴专业,兼擅钢琴等多种乐器。

打击乐团刚成立时,周老师已在向明任教音乐艺术课。乐团成立后,虽是从零开始,却一点也不马虎:学校请来上海打击乐协会专家做顾问,专设打击乐教室,从乐理、技术、形体等多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周排练,从不停歇。乐团的硬件也从一开始的马林巴、颤音琴、钟琴、通通鼓、小军鼓、大军鼓、低音鼓、牛铃、三角铁、手铃、沙槌、轮旋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扩充到中国大鼓、堂鼓、木鱼、排鼓等民族打击乐器。

每年暑假,不管天气多热,学生们都会在学校集训,为参加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作准备。连续14年的金奖得来非易,因为随着学生的陆续毕业,乐团成员每年都会有所变化,但每年向明打击乐团的招新会上,一定又有新人踊跃报名。“因为打击乐相比其他乐器更容易上手,即便是没有乐器基础的孩子,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自己的乐器,快速进入状态。学生能从登台演奏中找到自我价值,既是紧张课业中的放松,又能提升自信,积极性都非常高。”

打击乐给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乐团不仅多年夺冠,还曾多次举办打击乐专场音乐会,从学校的大礼堂,一直演奏到文化广场、儿童艺术中心。“整台曲目都是打击乐,每个人都有机会登场,音乐会有小型曲目、大型曲目,有独奏,也有重奏,既是审美素养的体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周颖最是记得乐团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地点在东方绿洲,“学校后勤,还有我们师生一起扛着大大小小的打击乐器,像搬家一样,浩浩荡荡地往东方绿舟进发,大家都非常兴奋。”那一年,乐团第一次拿到金奖。

保持14年的金奖难得,更难得的是每届学生都能持之以恒,从艺术教育中获益良多。“学生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能够有放松身心的艺术享受。对打击乐有兴趣的学生,能从中找到发挥自我的空间,个性得到张扬,这是最值得高兴的。还有的乐团成员通过艺术特长生的途径进入了理想的高校,比如上海音乐学院,进行专业深造——打击乐也为学生创造了很大的机会。”

像这样的艺术社团,向明还有许多,音乐类、美术类……有的还是学生自发组建,由学生担任社长,不需要老师指导可以,从社会上聘请其他老师来指导也可以,正是向明多年深耕的人文土壤和园丁修护,使得园林百花齐放。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