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
花影香韵的人文美学实践
第74版:专栏/花间碎语 2023-12-11

花影香韵的人文美学实践

孟晖

孟晖

专栏作家

Columnist

于故纸堆中发现时尚之美

千百年来,佛教在我国不断中国化,其特质之一在于令佛教不断地人文化。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以香与花为主题的活动,那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让我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一旦激发出新的活力,会是何等的迷人。

到寺庙里去可以干什么?对此,似乎有着现成的答案。然而,宁波象山等慈禅寺却以为期三天的“香云供养·华雨满天——之江问道·等慈禅寺行香花艺展示汇”,打破了大家的成见。佛门一向提倡“香花迎请”,也就是以焚香与鲜花供佛。在宋代,文人士大夫把品香上升为如同书画一样的艺术,焚一品佳香,细细品之,既是以鼻观进行审美,也是禅宗式的参悟。同样,在宋代士大夫那里,插花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瓶花清供”乃是日常生活中独自的即兴创作,是让诗情与画意脱离纸面,亭亭玉立于周围的各式空间之中。那种文人态度延伸到佛教里,让礼佛时的香事与花事也变得艺术化,在宋人精神的影响下,供香与供花既是参禅,也是在陶冶审美修养,实际上,是在焚香与插花的过程中,通过美的途径而获得心灵的净化。“香云供养·华雨满天”活动正是力图让古典中国的审美方式重现人间,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失去了什么,过去馈赠了我们怎样的可能性,让我们能怎样面对未来。

寺方邀请来自宝岛台湾的“中华花艺”艺术家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携手合作,创作者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将刚刚翻建的大雄宝殿布置得花影葱茏,袅香如缕。设计师从敦煌壁画等历代绘画杰作中精心选取佛、菩萨、罗汉、天王的形象,把那些经典形象复制为巨大的画幅,安列在殿上,每幅彩画前,一边是一组怒放的插花作品,另一边则陈列着香具组合。那些香具或为明清古器,或为当代大师作品,有礼佛专用的鹊尾香炉、莲花香炉、行炉,也有曾装点古典生活的香兽、篆香炉、瓶炉三事等等。一件件,一组组,相伴于花影之畔,形成中国风的“装置艺术”。整座大殿里,丛花披纷,香器凝立,高低错落,那种清净之美,十分感人。

在这样的空间里,创作者们进行了“等慈禅寺行香与插花展演汇”,再现古法行香的仪轨。据传,在晋代,道安法师创立了行香礼佛的礼仪,自那以后,行香曾经是汉传佛教里顶级规格的仪式,即使帝王们也会亲自行香表达虔诚。“展演汇”把往事加以再现,由香师现场焚爇一款又一款名香,然后由法师或居士依次将芬烟轻袅的香炉恭奉到诸佛、罗汉、诸天与天王的彩像前。下午,在同一场合,香文化专家主持了品香雅集,引领爱好者体味炷香、煎香之趣,辨识沉香、奇楠等名香,感受千年香事的蕴藉。当晚,这次活动的创作者们举行同仁雅集,品香啜茗,交流心得。炉内琪楠烟起,韵味清远,大殿外秋雨如注,垂檐成瀑,陶瓷艺术家王君吹箫一曲,箫声映着雨声,引人梦回南朝。

这是一次花影香韵的人文美学实践,将古老的礼佛仪轨转化为艺术展览的现场,以美的感动催启善与慈的悟会,是前所未有的首创。作为亲历者,我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沉醉在中国传统绵长的诗意里。千百年来,佛教在我国不断中国化,其特质之一在于令佛教不断地人文化。以香事与花事之美,引发槛内与槛外之人俱生清净之趣与智慧之心,正是古来特质在新时代的体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